欲斗小婵娟,唯子一笑置
六一避后生,何止一头地。
老将将北师,敢复言敌忾。
况提魏武卒,往当恒节制。
汉兵出壶关,堂堂伸大义。
中兴汉威仪,又复见司隶。
六一避后生,所见宁此意。
老手一指挥,渊默而雷厉。
一朝茂声光,隐然起西裔。
四海仰大苏,神仙寄人世。
天子独奇才,昭阳闻洒涕。
人生遇知音,古今诚所贵。
遇子苏则然,知子欧所愧。
顾己愚且贱,于人何能济。
嗟嗟老眊氉,久拚人共弃。
胡为乎为者,晚逐英髦队。
布帛班锦丛,脱粟杂鼎味。
焉能有与无,适足增疵议。
白发照青春,造物深相忌。
欲斗小婵娟,唯子一笑置。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佐(汝学)所作的《贺唐举人平侯》。诗中描绘了对一位名为“平侯”的人物的赞美和敬佩之情,通过描述其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以及对国家的贡献,展现了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德。
诗的开头提到“平生老战场”,暗示平侯一生都在战场上度过,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接着,“遇子三舍避”一句,可能是指在遇到某位重要人物或盟友时,平侯能够审时度势,采取适当的策略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显示出他的智慧和远见。
“六一避后生,何止一头地”可能是在强调平侯不仅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即使在晚年也依然保持着不凡的战斗力和影响力。接下来的几句“老将将北师,敢复言敌忾。况提魏武卒,往当恒节制”进一步描绘了平侯作为老将的风采,他不仅能够率领大军,还能够保持军队的纪律和士气,显示了他的军事领导能力。
“汉兵出壶关,堂堂伸大义”表明平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带领汉军出征,维护正义,展现了其忠诚和勇敢。接下来的“中兴汉威仪,又复见司隶”可能是在赞扬平侯在国家复兴时期所做出的贡献,使得汉朝的威严再次显现,甚至可能指他在地方治理上的成就。
“六一避后生,所见宁此意”可能是在表达平侯对年轻一代的期待和鼓励,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并发扬光大自己的精神和事业。接下来的几句“老手一指挥,渊默而雷厉”描绘了平侯在关键时刻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他的行动虽然看似平静,却如同雷霆一般迅速而有力。
“一朝茂声光,隐然起西裔”可能是在赞扬平侯在西部地区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得那里的声望和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接下来的“四海仰大苏,神仙寄人世”可能是在形容平侯的名声和影响力已经超越了世俗,仿佛成为了人间的神仙一般,受到四海之内的尊敬和仰慕。
“天子独奇才,昭阳闻洒涕”可能是在描述平侯的才能得到了皇帝的特别赏识,以至于皇帝身边的昭阳都为之感动落泪。这进一步突显了平侯的杰出之处。
“人生遇知音,古今诚所贵”表达了对平侯能够遇到真正理解和支持他的人的珍视,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接下来的“遇子苏则然,知子欧所愧”可能是在强调平侯与某位名叫“子苏”的人的相遇,使得双方都感到非常荣幸和满足。
最后,“顾己愚且贱,于人何能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平凡身份的自谦,以及对平侯能够有所作为的羡慕和敬佩。接下来的几句“嗟嗟老眊氉,久拚人共弃。胡为乎为者,晚逐英髦队”可能是在感慨自己年老体衰,长久以来被世人遗忘,而平侯却能够在晚年依然与杰出的人物为伍,展现出不凡的人生轨迹。
“布帛班锦丛,脱粟杂鼎味”可能是在比喻平侯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内心却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和价值。接下来的“焉能有与无,适足增疵议”可能是在强调平侯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够保持自我,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
“白发照青春,造物深相忌”可能是在感叹平侯虽已年迈,但依然保持着青春的活力,这种生命力让上天都感到忌惮。最后的“欲斗小婵娟,唯子一笑置”可能是在描绘平侯面对生活中的小挫折或挑战,总是能够以轻松的态度对待,展现出豁达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平侯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其在军事、政治、个人品质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其的崇敬之情和对自己平凡生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