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同心人,忘言日相对
出处:《静逸二首》
明 · 石宝
至乐本无声,简言始遗味。
至治本无为,用察乃兴伪。
饮水终自乐,抱独仰何愧。
强置方丈筵,欲畅顾多累。
欢谑志已驰,将送礼复赘。
安得同心人,忘言日相对。
至治本无为,用察乃兴伪。
饮水终自乐,抱独仰何愧。
强置方丈筵,欲畅顾多累。
欢谑志已驰,将送礼复赘。
安得同心人,忘言日相对。
鉴赏
这首诗《静逸二首(其一)》由明代诗人石宝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至乐、至治的深刻思考以及在世俗生活中的困惑与追求。
首句“至乐本无声,简言始遗味”,诗人以“至乐”开篇,指出真正的快乐并非来源于外在的声音或物质享受,而是通过简洁的话语和内心的感受才能品味到。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精神层面快乐的重视,而非物质世界的短暂满足。
接着,“至治本无为,用察乃兴伪”一句,进一步阐述了治理国家或社会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无为而治,即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繁复,而是通过观察和顺应自然规律来达到和谐稳定。这里的“伪”可能指的是人为制造的复杂规则或形式,与自然之道相违背。
“饮水终自乐,抱独仰何愧”则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他认为,即使是最简单的饮水也能带来内心的满足,而坚守独立的品格,仰望天空,也无需感到羞愧。这体现了诗人对物质欲望的淡泊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强置方丈筵,欲畅顾多累”描述了在世俗社会中,人们为了追求享乐和满足,不惜花费大量精力去筹备豪华宴席,但这样的行为往往伴随着更多的压力和束缚。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以及对简单、纯粹生活方式的向往。
“欢谑志已驰,将送礼复赘”则指出,在欢聚时的嬉笑玩闹很快就会过去,而送礼的繁琐仪式却成为了负担,凸显了诗人对人际关系中形式主义的反感。
最后,“安得同心人,忘言日相对”表达了诗人渴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在没有言语交流的情况下,共享宁静和平和的心境。这不仅是对友情的渴望,也是对心灵深处那份默契和理解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至乐、至治的探讨,以及对世俗生活中的矛盾与困惑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自由、简单生活以及真挚友谊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