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访至摩竭,镜里曾亲临
出处:《读大唐西域记十三首》
明 · 释函是
孤山竟何在,郁郁青树林。
名花间清流,被壑注层岑。
炜煌金阙迥,坐列多精灵。
中间擎莲台,琅琅海潮音。
机感当所求,像外如有神。
予言尽大地,一境无二人。
昏蔽落尘网,万象随心形。
不见僧伽王,目前成异因。
晨起揽清镜,忽然空其身。
遍睹皆多罗,草木四山春。
上有天华冠,赫赫威光迎。
图访至摩竭,镜里曾亲临。
此岂夙所构,因事聊以明。
名花间清流,被壑注层岑。
炜煌金阙迥,坐列多精灵。
中间擎莲台,琅琅海潮音。
机感当所求,像外如有神。
予言尽大地,一境无二人。
昏蔽落尘网,万象随心形。
不见僧伽王,目前成异因。
晨起揽清镜,忽然空其身。
遍睹皆多罗,草木四山春。
上有天华冠,赫赫威光迎。
图访至摩竭,镜里曾亲临。
此岂夙所构,因事聊以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神秘而超脱的景象,诗人以孤山为引,展开了一段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之旅。开篇“孤山竟何在,郁郁青树林”,以孤山与茂密的青林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幽静而深远的氛围。接着,“名花间清流,被壑注层岑”描绘了山间清流与名花相映成趣的美景,进一步渲染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
“炜煌金阙迥,坐列多精灵”则将视角转向更为神秘的领域,金碧辉煌的宫殿与众多精灵的坐列,暗示着超凡脱俗的世界存在。接下来的“中间擎莲台,琅琅海潮音”更是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灵性与声音的世界,莲花台的升起与海潮的琅琅声,仿佛在诉说着某种深邃的意义。
“机感当所求,像外如有神”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在感应与超然之物的追求,暗示着心灵深处的神明指引。最后,“予言尽大地,一境无二人”强调了个人体验的独特性,即使是在广阔的天地间,每个人的感受也是独一无二的。
“昏蔽落尘网,万象随心形”则揭示了外界事物与内心世界的紧密联系,暗示着人们应当超越物质的束缚,追寻内心的真谛。结尾“不见僧伽王,目前成异因。晨起揽清镜,忽然空其身”通过对比与自省,强调了觉醒与自我净化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清晨的自省与观照,才能达到心灵的纯净与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哲理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宇宙、生命以及心灵深处的深刻洞察,充满了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