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茅倘可遂,岂但山水趣
出处:《闻崇安县学立碑》
宋末元初 · 熊鉌
出山未踰月,辄复入山去。
平生武夷志,兹游适真遇。
诛茅倘可遂,岂但山水趣。
扶摇欣夙心,踌躇动长虑。
恭惟文公学,倡道匪虚语。
向微剖析功,斯人遂聋瞽。
斋居一原叹,此叹无人悟。
晚年制作心,门人未轻许。
真实浸泬寥,枝叶谩誇诩。
漂沦未百年,剽窃立门户。
吾党固有愆,斯道自今古。
扶偏须忠臣,邪说可无距。
同志此来游,兴言激余素。
礼乐愧河汾,兴唐竟谁予。
大隐堂前水,滔滔自东注。
回薄万古心,无言对天柱。
平生武夷志,兹游适真遇。
诛茅倘可遂,岂但山水趣。
扶摇欣夙心,踌躇动长虑。
恭惟文公学,倡道匪虚语。
向微剖析功,斯人遂聋瞽。
斋居一原叹,此叹无人悟。
晚年制作心,门人未轻许。
真实浸泬寥,枝叶谩誇诩。
漂沦未百年,剽窃立门户。
吾党固有愆,斯道自今古。
扶偏须忠臣,邪说可无距。
同志此来游,兴言激余素。
礼乐愧河汾,兴唐竟谁予。
大隐堂前水,滔滔自东注。
回薄万古心,无言对天柱。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熊鉌的作品《闻崇安县学立碑》,表达了作者对于崇安县学设立文公碑的感慨和反思。诗中,熊鉌首先提到自己出仕不久又返回山林,强调了他对武夷山的向往和对真意的追求。他期待能在此实现自己的理想,不仅仅是欣赏山水之趣,更是为了实践文公倡导的道义。
诗人接着指出文公的学术贡献,认为如果没有他的剖析和启蒙,许多人会陷入无知。然而,他也批评了文公晚年的一些作品被过分夸大,甚至出现了剽窃和门户之争。他感叹道,尽管文公有误,但纠正偏差仍需忠诚之士,反对错误学说。
最后,熊鉌以大隐堂前的流水比喻世事变迁,表达对崇安县学能否延续文公精神、培养真正人才的忧虑。他感慨礼乐之道在当世的缺失,以及寻找能够振兴唐朝的人才的困难。整首诗寓含深沉的教育和道德反思,体现了诗人对学术传承与社会责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