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阐摩诃衍,成就那罗延
出处:《书遗文后》
隋末唐初 · 僧凤
苦哉黑闇女,乐矣功德天。
智者俱不受,愚夫纳二边。
我奉能仁教,归依弥勒前。
愿阐摩诃衍,成就那罗延。
智者俱不受,愚夫纳二边。
我奉能仁教,归依弥勒前。
愿阐摩诃衍,成就那罗延。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苦哉:形容生活的艰难困苦。黑闇女:比喻生活在困境或无知中的人。
乐矣:形容快乐或满足。
功德天:佛教中的善神,象征福德和吉祥。
智者:指有智慧的人。
俱不受:不执着于任何一边。
愚夫:无知或不明事理的人。
纳二边:接纳或倾向于两个极端。
能仁:佛教对佛陀的尊称,表示有大智慧和慈悲。
归依:投靠、信奉。
弥勒:佛教中的未来佛,象征宽广慈悲。
摩诃衍:大乘佛法,佛教中的一种教义。
那罗延:佛教中的大力士,象征力量和成就。
翻译
生活在黑暗中的女子多么苦啊,而功德天则充满欢乐。智慧的人不偏执两边,愚昧的人却接纳两端。
我遵从佛陀的教诲,来到弥勒佛像前寻求庇护。
我希望能弘扬大乘佛法,成就如来般的无上成就。
鉴赏
这首诗是出自佛教背景,其语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其中“苦哉黑闇女,乐矣功德天”表达了对世间苦难和宗教救赎的感慨。“智者俱不受,愚夫纳二边”则反映出智者与愚者的区别,前者不受世俗束缚,后者却被迷惑。"我奉能仁教,归依弥勒前"表明诗人对佛法的信仰,以及对某位祖师(弥勒)的敬仰。“愿阐摩诃衍,成就那罗延”则是表达了对某种修行方法(阐摩诃衍)和成就特定境界(那罗延)的愿望。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佛法救赎的心境。语言简洁有力,充满了宗教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