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庄俯汉江,古木杂桑柘
槐衙阴广陌,麦浪涨平野。
连云对囷廪,用谷量牛马。
我来二月破,解鞍绿阴下。
纵望烟霏中,领略见楯瓦。
耆年骨柴崖,迎客意倾写。
干戈争夺馀,身在相惊诧。
山空啼杜鹃,龛灯自清夜。
敛眉问儋州,亟口谈江夏。
以余游二公,老大知识寡。
暮归逢醉人,往往遭捶骂。
鹿门有馀地,贤矧如君者。
为连修竹林,规以构茅舍。
伏舂旧所能,犁锄当学把。
相见水过膝,蓑苙清入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初至鹿门上庄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诗中不仅展现了壮丽的山水景色,还融入了对禅师生活态度的赞美和对自身人生选择的思考。
首句“上庄俯汉江,古木杂桑柘”开篇即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一幅山水画卷,汉江蜿蜒,古树参天,桑柘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接着,“槐衙阴广陌,麦浪涨平野”进一步描绘了道路两旁槐树成荫,麦田如海的景象,生动展现了乡村的生机与活力。
“连云对囷廪,用谷量牛马”则通过粮食仓库与牛马的对比,暗示了农耕文明的繁荣与富足。诗人“我来二月破,解鞍绿阴下”的描述,既表现了他到达的时间,也体现了他在绿荫下的休息与放松,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享受。
“纵望烟霏中,领略见楯瓦”一句,诗人从远处眺望,烟雾缭绕之中,可见到屋瓦的轮廓,展现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感。接下来,“耆年骨柴崖,迎客意倾写”描绘了老者在岩石边迎接客人的场景,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干戈争夺馀,身在相惊诧”则反映了战乱之后的平静与安宁,以及人们对和平生活的珍惜。诗人通过“山空啼杜鹃,龛灯自清夜”描绘了夜晚山中的寂静与禅房内灯光的温暖,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心灵净化的意境。
“敛眉问儋州,亟口谈江夏”表达了诗人对不同地方风土人情的好奇与探索,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知识与交流的渴望。“以余游二公,老大知识寡”则流露出诗人对老年孤独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最后,“暮归逢醉人,往往遭捶骂”描绘了诗人傍晚归途中的遭遇,通过这一细节,展现了社会现实的复杂与多面性。而“鹿门有馀地,贤矧如君者”则表达了诗人对鹿门这片土地的喜爱与向往,希望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对禅师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逃避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