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得一官,主昏事已危
出处:《秋晚杂书三十首 其十九》
宋末元初 · 方回
窃尝评少陵,使生太宗时。
岂独魏郑公,论谏垂至兹。
天宝得一官,主昏事已危。
脱命走行在,穷老拜拾遗。
卒坐鲠直去,漂落西南陲。
处处苦战斗,言言悲乱离。
其间至痛者,莫若八哀诗。
我无此笔力,怀抱颇似之。
岂独魏郑公,论谏垂至兹。
天宝得一官,主昏事已危。
脱命走行在,穷老拜拾遗。
卒坐鲠直去,漂落西南陲。
处处苦战斗,言言悲乱离。
其间至痛者,莫若八哀诗。
我无此笔力,怀抱颇似之。
注释
窃尝:私下里曾经。评:评价。
少陵:指杜甫,因其在长安城南有杜陵,故称。
使生:如果生在。
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魏郑公:魏征,唐朝名臣,以直言敢谏著称。
论谏:议论和劝谏。
垂至兹:流传至今。
天宝:唐玄宗年号。
行在:皇帝出行的地方。
拾遗:官职名,负责纠正皇帝过失。
鲠直:正直刚直。
西南陲:唐代的西南边境地区。
苦战斗:饱受战乱之苦。
乱离:战乱和离散。
八哀诗:杜甫的八首哀悼诗。
怀抱:内心情感。
翻译
我曾评价杜甫,如果他生活在唐太宗的时代。岂止是像魏征、郑公那样,他的直言进谏流传至今。
在天宝年间得到一个官职,但君主昏庸,局势已经危急。
他逃出京城,流浪到皇帝出行的地方,年老时担任拾遗官职。
最终因直言被贬,流放到西南边陲。
在那里,战乱不断,他的诗歌充满了悲伤和离乱之情。
其中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他的八首哀诗。
我没有这样的文笔力量,但内心的情感与他相似。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秋晚杂书三十首(其十九)》。从文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唐代诗人杜甫(即“少陵”)和唐朝宰相魏郑公等人的评价,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与个人经历的抒发。
诗中的“窃尝评少陵,使生太宗时”表明诗人私下品评过杜甫的诗歌,并将其放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加以评价。接下来,“岂独魏郑公,论谏垂至兹”则表示不只是魏郑公,对于历代直言进谏的人物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天宝得一官,主昏事已危”指的是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诗人获得某个职位时,国家政权已经岌岌可危。之后的“脱命走行在,穷老拜拾遗”则是诗人表达了自己在乱世中幸存下来,但到了老年却只能过着贫困的生活,只能向那些尚能记得古代美好事物的人请教。
“卒坐鲠直去,漂落西南陲”说明即使是忠心耿耿如鲠鱼之直,也难逃时代的浩劫,最终流离失所到达边远地区。接下来的“处处苦战斗,言言悲乱离”则描绘了诗人对战乱频仍、民生疾苦的深切感受和悲哀。
最后,“其间至痛者,莫若八哀诗。我无此笔力,怀抱颇似之。”表达了诗人对于杜甫《八哀》中的哀伤之情深有共鸣,但自己没有这样的文笔才能,只能在心中默默感同。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点滴回忆,展现了诗人个人的沧桑与时代的变迁,同时也透露出个人对于才华与命运的无奈与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