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碧云偏趁日,桂林清露忽惊秋
出处:《和毛监察秋日登明远楼作》
明 · 边贡
古今河岳兴文地,晴霁登临壮此楼。
沙海碧云偏趁日,桂林清露忽惊秋。
玉衡冰鉴堪谁并,紫燕龙媒正尔求。
解道草茅先许国,几人能抱范公忧。
沙海碧云偏趁日,桂林清露忽惊秋。
玉衡冰鉴堪谁并,紫燕龙媒正尔求。
解道草茅先许国,几人能抱范公忧。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登高望远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感慨。首联“古今河岳兴文地,晴霁登临壮此楼”开篇即点明地点与时节,以“古今”、“河岳”、“兴文地”等词语营造出一种历史与自然交融的宏大背景,而“晴霁”与“壮此楼”的搭配,则生动描绘了晴朗天气中登楼远眺的壮丽景象。
颔联“沙海碧云偏趁日,桂林清露忽惊秋”进一步展开画面,将目光投向远方,以“沙海”、“碧云”、“日”、“桂林”、“清露”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层次丰富的秋日图景。阳光下的沙漠与天空中的白云相互映衬,而桂林的清露则在不经意间透露出秋天的气息,细腻地捕捉了季节变换的微妙之处。
颈联“玉衡冰鉴堪谁并,紫燕龙媒正尔求”转而抒发个人情感与志向。这里运用了“玉衡”、“冰鉴”、“紫燕”、“龙媒”等象征性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尚品格与卓越才能的追求,以及渴望得到认可与赏识的心态。同时,“堪谁并”与“正尔求”形成了对比,既体现了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也流露出对实现理想抱负的迫切愿望。
尾联“解道草茅先许国,几人能抱范公忧”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忧虑。通过引用“草茅”这一比喻,强调自己虽身处民间,但心系国家,愿意为国效力。而“范公忧”则暗指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诗人以此自比,表明自己愿意像范仲淹一样,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担忧,展现出一种深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刻的个人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与文化内涵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