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斸松根苓,下有坟千载
出处:《九日集葆山寺得载字》
宋 · 谢翱
贫居懒出门,未到辄复悔。
偶寻秋夕英,顾见石璀璀。
手斸松根苓,下有坟千载。
青山如葆羽,无人禁樵采。
狂歌呼曲生,悲往兴故在。
未卜遇浮丘,犹堪居畏垒。
偶寻秋夕英,顾见石璀璀。
手斸松根苓,下有坟千载。
青山如葆羽,无人禁樵采。
狂歌呼曲生,悲往兴故在。
未卜遇浮丘,犹堪居畏垒。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谢翱在九月九日集会于葆山寺时的所见所感。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对历史的深思。
首句“贫居懒出门,未到辄复悔”透露出诗人因生活贫困而懒于外出,但内心却渴望探索未知世界的矛盾心理。接着,“偶寻秋夕英,顾见石璀璀”描述了诗人偶然间在秋夜漫步时,发现了一块光彩夺目的石头,这为他的旅程增添了几分惊喜和好奇。
“手斸松根苓,下有坟千载”则展现了诗人深入探索的精神,他亲自挖掘松树根部的茯苓,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古老的坟墓,这不仅引发了他对历史的遐想,也暗示了自然与历史的深刻联系。
“青山如葆羽,无人禁樵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担忧,青山如同保护羽毛般珍贵,却无人阻止樵夫的砍伐,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狂歌呼曲生,悲往兴故在”描绘了诗人在面对自然与历史的思考时,内心的激荡与情感的释放。他通过狂歌来表达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忧虑,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最后,“未卜遇浮丘,犹堪居畏垒”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当前生活的满足。他或许并未遇见传说中的仙人浮丘,但仍然愿意像古代隐士一样,在敬畏之地安居,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人生等多重主题的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