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琥璜在璞未琢磨,云谁识之古卞和
出处:《送刘教谕裔关西考试采玉之行》
明 · 李昌祺
往年采玉于阗东,今年采玉昆山中。
近来苦难得白璧,荆珉燕石常相逢。
世无明眼非无玉,水苍玄英委空谷。
何限瑰奇不见知,岂独骊珠混鱼目。
君不见琥璜在璞未琢磨,云谁识之古卞和。
近来苦难得白璧,荆珉燕石常相逢。
世无明眼非无玉,水苍玄英委空谷。
何限瑰奇不见知,岂独骊珠混鱼目。
君不见琥璜在璞未琢磨,云谁识之古卞和。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李昌祺的《送刘教谕裔关西考试采玉之行》描绘了采玉者艰辛的寻宝经历。诗的前两句“往年采玉于阗东,今年采玉昆山中”展现了采玉活动的地域变迁,暗示了玉的珍贵和寻找的不易。接着,“近来苦难得白璧,荆珉燕石常相逢”表达了采玉者在众多次尝试中,常常只能得到普通玉石,而真正的好玉(白璧)难以觅得的失望。
诗人进一步感慨,“世无明眼非无玉,水苍玄英委空谷”,暗示了世间缺乏识玉之人,好玉如同明珠沉寂于山谷,未被发掘。他以“何限瑰奇不见知,岂独骊珠混鱼目”强调了珍稀美玉被忽视的现状,暗喻人才被埋没,犹如骊珠(传说中的夜明珠)混杂在鱼目之中,难以辨识。
最后两句“君不见琥璜在璞未琢磨,云谁识之古卞和”,借琥珀未经雕琢的比喻,表达了对刘教谕此次考试及未来能否识才如卞和(发现和氏璧的先贤)的期待。整体上,这首诗寓言深刻,既有对人才的惋惜,也寄予了对识人者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