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心既失随颠倒,不见大士妙色身
出处:《入定观音赞》
宋 · 释宗杲
世间种种音声相,众以耳听非目睹。
唯此大士眼能观,瞑目谛观为佛事。
于眼境界无所取,耳鼻舌身意亦然。
善哉心洞十方空,六根互显如是义。
眼色耳声鼻嗅香,身触意思无差别。
当以此观如是观,取此为实成妄想。
若离妄想取实法,展转惑乱失本心。
本心既失随颠倒,不见大士妙色身。
无眼耳鼻舌身意,互显这义亦寂灭。
亦无在土妙色身,亦无种种音声相。
佛子能作如是观,永离世间生死苦。
唯此大士眼能观,瞑目谛观为佛事。
于眼境界无所取,耳鼻舌身意亦然。
善哉心洞十方空,六根互显如是义。
眼色耳声鼻嗅香,身触意思无差别。
当以此观如是观,取此为实成妄想。
若离妄想取实法,展转惑乱失本心。
本心既失随颠倒,不见大士妙色身。
无眼耳鼻舌身意,互显这义亦寂灭。
亦无在土妙色身,亦无种种音声相。
佛子能作如是观,永离世间生死苦。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名为《入定观音赞》,作者为宋代禅宗大师释宗杲。诗中通过描绘观音入定的形象,阐述了佛教中关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实法、妄想的关系。诗人强调,世人仅凭耳闻目睹并不能全面理解世界,唯有观音菩萨能透过眼观洞察一切,但即使是观音,其眼观也只是对现象的观察,而非实有。他进一步指出,六根对境皆不可执着,否则会陷入妄想,迷失本心。真正的修行者应认识到一切皆空,远离妄想,才能找回本来的心性,从而超脱生死苦海。
诗中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将观音的入定状态与六根的互动关系以及修行的智慧相结合,展现出一种超越世俗认知的佛学境界。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哲理,体现了禅宗注重直观体验和内心领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