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中扪石截如泥,精粗不辨谁者是
出处:《端溪石砚歌》
清 · 钱澄之
端州有石色皆紫,端州紫石砚盈市。
入市买砚苦不佳,佳者旧坑今在水。
前者尚书来搜坑,发兵障溪涸溪底。
溪水玲珑赴岩深,此坑宛在深岩里。
泅人没水舟然灰,腰斧穿岩及坑止。
坑中扪石截如泥,精粗不辨谁者是。
回身攀舷向灰掷,石被风僵兼火炙。
琢出犹存火衲文,最佳乃是蕉叶白。
点石取名献尚书,泅人出水浑搜索。
即今尚书一门屠,壮士磨刀复谁惜!我闻此言自叹息,浪说鸲鹆眼能碧。
我有歙砚亦非真,笔锋扫秃何曾释。
只道端州砚易寻,那知满市屏风石!归来洗砚还著书,此砚虽粗书盈尺。
入市买砚苦不佳,佳者旧坑今在水。
前者尚书来搜坑,发兵障溪涸溪底。
溪水玲珑赴岩深,此坑宛在深岩里。
泅人没水舟然灰,腰斧穿岩及坑止。
坑中扪石截如泥,精粗不辨谁者是。
回身攀舷向灰掷,石被风僵兼火炙。
琢出犹存火衲文,最佳乃是蕉叶白。
点石取名献尚书,泅人出水浑搜索。
即今尚书一门屠,壮士磨刀复谁惜!我闻此言自叹息,浪说鸲鹆眼能碧。
我有歙砚亦非真,笔锋扫秃何曾释。
只道端州砚易寻,那知满市屏风石!归来洗砚还著书,此砚虽粗书盈尺。
鉴赏
这首《端溪石砚歌》由清代诗人钱澄之作,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端州石砚的制作过程和其背后的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首先,诗中描述了端州石砚的珍贵与稀缺性:“端州有石色皆紫,端州紫石砚盈市。” 端州的紫石砚因其独特的色泽和质地而备受推崇,市场上随处可见。然而,好砚难求,佳品往往隐藏于深山之中。
接着,诗人讲述了朝廷官员为了获取优质砚石,不惜动用兵力封锁溪流,深入险境开采的情景:“前者尚书来搜坑,发兵障溪涸溪底。” 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也反映了权力对资源的垄断和争夺。
诗中还提到了采石人的艰辛与牺牲:“泅人没水舟然灰,腰斧穿岩及坑止。” 采石工人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水中,用斧头在岩石间开辟道路,最终将砚石从深山中取出。这些石块经过高温烧制,表面呈现出独特的纹理,其中“最佳乃是蕉叶白”一句,赞美了砚石的精美。
然而,诗人在最后揭示了砚石的真实价值并不在于其物理形态,而在于其承载的文化意义:“我有歙砚亦非真,笔锋扫秃何曾释。” 他反思自己拥有的歙砚并非真正的珍品,即使笔尖磨秃也未曾真正领悟到砚石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
通过这首诗,钱澄之不仅展现了端溪石砚的制作过程及其历史背景,更表达了对传统手工艺和自然环境的尊重,以及对权力与资源分配不公的批判。诗中的情感丰富,既有对美的赞叹,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