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如可作,吾欲起韩欧
出处:《赠答刘御史云卿》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学道有通蔽,今人乃其尤。
温柔与敦厚,扫灭不复留。
高蹇当父师,排击剧寇雠。
真是未可必,自私有足羞。
古人相异同,宁复操戈矛。
春风入万物,枯蘖将和柔。
克己未有加,归仁亦何由。
先儒骨已腐,百骂不汝酬。
胡为文字间,刮垢搜瘢疣。
吾道非申韩,哀哉涉其流。
大儒不知道,此论信以不。
我观唐以还,斯文有伊周。
开云揭日月,不独程张俦。
圣途同一归,论功果谁优?户牖徒自辟,胶漆本易投。
九原如可作,吾欲起韩欧。
温柔与敦厚,扫灭不复留。
高蹇当父师,排击剧寇雠。
真是未可必,自私有足羞。
古人相异同,宁复操戈矛。
春风入万物,枯蘖将和柔。
克己未有加,归仁亦何由。
先儒骨已腐,百骂不汝酬。
胡为文字间,刮垢搜瘢疣。
吾道非申韩,哀哉涉其流。
大儒不知道,此论信以不。
我观唐以还,斯文有伊周。
开云揭日月,不独程张俦。
圣途同一归,论功果谁优?户牖徒自辟,胶漆本易投。
九原如可作,吾欲起韩欧。
注释
通蔽:指事物的全面性和局限性。尤:特别,突出。
排击:攻击,排斥。
自私:只为自己着想。
伊周:伊尹和周公,古代贤臣。
程张俦:程颐、张载,宋代著名理学家。
户牖:门窗,比喻思想或知识的开启。
胶漆:比喻关系紧密,难以分离。
翻译
学习道理有通达和局限,现代人尤其如此。温顺和敦厚的品质,如今几乎消失无踪。
高傲的人自比为父亲和老师,攻击他人如同敌人。
真正的道德并非必然,自私的行为令人羞耻。
古人观点各异,怎能再拿起武器对抗。
春风滋润万物,使枯木复苏变得柔和。
自我约束没有增加,如何回归仁爱之道。
古代儒家学者的教诲已陈旧,再多责骂也无法回应。
为何在文字中寻找瑕疵,挖掘过去的疮痍。
我的主张不是申韩之法,感叹陷入其中。
大儒并未理解这些,这样的言论难以被接受。
观察唐朝以来,文风中有伊尹和周公的影子。
他们的言论如同拨云见日,不只是程颐、张载所及。
通往圣贤的道路虽相同,比较功劳究竟谁更优。
门窗虽已打开,人心却难以融合。
如果能回到过去,我想让韩愈和欧几里得复活。
鉴赏
这首诗是元好问的《赠答刘御史云卿》,通过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表达了对儒家道德沦丧的忧虑。诗中指出,今人学习道义时,过于追求个人私利,忽视了温柔敦厚的传统美德,甚至有人以严厉苛刻的态度对待他人,这违背了儒家的仁爱之道。诗人感叹,古人虽然有异同,但至少不会像今人那样自私。他借用春风比喻仁德的传播,强调自我克制和仁爱修养的重要性,批评那些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批评者,指出他们的言论偏离了真正的儒家精神。
诗人进一步指出,尽管唐代以来也有像伊尹、周公这样的大儒,但他们并未完全实践自己的主张,而今人更难以达到他们的高度。他认为,真正的儒家之道并非严酷的法家思想,而是在实践中体现仁爱。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传统儒家价值回归的期待,如果有机会,他愿意追随韩愈、欧阳修等先贤,共同复兴儒家之道。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批评时弊,展现出对理想道德的追求和对儒家精神的坚守,体现了元好问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