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在房陵成底事,年称甲子亦何须
宋 · 王安石
梁公壮节就夔魖,陶令清身托酒徒。
政在房陵成底事,年称甲子亦何须。
江山彭泽空遗像,岁月柴桑失故区。
末俗此风犹不竞,诗翁叹息未应无。
政在房陵成底事,年称甲子亦何须。
江山彭泽空遗像,岁月柴桑失故区。
末俗此风犹不竞,诗翁叹息未应无。
注释
梁公:指梁孝王刘武,这里借指有壮节的人物。夔魖:古代传说中的凶猛怪兽,比喻艰难困苦。
陶令:陶渊明,曾任彭泽令,故称陶令。
酒徒:指喜好饮酒的朋友。
房陵:地名,汉代诸侯国,与政治举措相关。
甲子: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岁为一个甲子。
彭泽:地名,在今江西,与陶渊明有关。
柴桑:地名,在今江西,陶渊明故乡。
末俗:末世,指社会风气败坏的时代。
诗翁:指陶渊明,因其以诗闻名。
翻译
梁公的豪迈气节面对夔魖毫不畏惧,陶渊明清高的人格寄托于饮酒之友。他在房陵的政治举措究竟有何成效,年岁已至甲子又何必执着。
江山中只留下彭泽县令的画像,岁月流逝柴桑旧居已不在。
末世风俗尚无竞争之心,诗人叹息这样的风气恐怕不会消失。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描绘的是对两位古代清官狄梁公和陶渊明的崇敬之情,以及他们留下的美好政绩和精神遗产。
首句“梁公壮节就夔魖”赞颂了狄梁公的高洁品格,像是一只壮丽的鸟儿展翅飞翔。接着,“陶令清身托酒徒”则表达了对陶渊明淡泊名利、清净自守的生活态度的仰慕,他虽喜欢饮酒,但始终保持着清醒与纯洁。
“政在房陵成底事,年称甲子亦何须”两句中,“房陵”指的是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而“成底事”则是说狄梁公和陶渊明都能在他们的政治生涯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至于“年称甲子亦何须”,则是在表达对他们不图名利、无需过分强调其政绩年代(如甲子等)的态度。
“江山彭泽空遗像,岁月柴桑失故区”两句中,诗人感慨于时光荏苒,古代人物的形象已经随风而逝,只留下了他们曾经生活过的自然景观,如彭泽、柴桑等地。
末尾两句“末俗此风犹不竞,诗翁叹息未应无”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现世浮华、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感到失望,但仍旧对那些能够保持古代清官精神的人抱有希望和赞许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