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岂惟热恼除,冰雪置我肠全文

岂惟热恼除,冰雪置我肠

出处:《小园避暑
宋 · 卫宗武
六月畏酷热,簟枕依林塘。
古木同臭味,幽鸟含宫商。
天孙云锦机,丹碧交荐香。
晴澜泛清薰,襟袂生微凉。
巉巉万石间,修筠间新篁。
羽葆列千挺,滟滟浮绿光。
林飙一戛击,环佩声铿锵。
披衣独危坐,意气超羲黄。
岂惟热恼除,冰雪置我肠
却愁林外人,久苦炎威张。
天瓢忽倾倒,旱魃宜消亡。
是月已火流,不日占金穰。
时虽厌兵革,人或饱稻粱。
此园仅如握,无径不就荒。
犹喜卉木存,弗为斤斧戕。
扬扬桂吐芬,粲粲菊有芳。
清赏备四时,花辰复青阳。
太平本无象,嗣岁或小康。
于焉盍朋簪,一笑传清觞。

拼音版原文

liùyuèwèidiànzhěnlíntáng

tóngchòuwèiyōuniǎohángōngshāng

tiānsūnyúnjǐndānjiāojiànxiāng

qínglánfànqīngxūnjīnmèishēngwēiliáng

chánchánwànshíjiānxiūyúnjiānxīnhuáng

bǎolièqiāntǐngyànyàn绿guāng

línbiāojiáhuánpèishēngkēngqiāng

wēizuòchāohuáng

wéinǎochúbīngxuězhìcháng

quèchóulínwàirénjiǔyánwēizhāng

tiānpiáoqīngdǎohànxiāowáng

shìyuèhuǒliúzhànjīnráng

shísuīyànbīngrénhuòbǎodàoliáng

yuánjǐnjìngjiùhuāng

yóuhuìcúnwèijīnqiāng

yángyángguìfēncàncànyǒufāng

qīngshǎngbèishíhuāchénqīngyáng

tàipíngběnxiàngsuìhuòxiǎokāng

yānpéngzānxiàochuánqīngshāng

注释

簟枕:竹席。
宫商:古代五音之一,这里指鸟鸣声。
天孙:织女。
丹碧:红色和绿色。
晴澜:晴朗的水波。
环佩:古人佩戴的玉饰,发出声音。
羲黄: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旱魃:古代传说中的旱鬼。
金穰:丰收的稻谷。
兵革:兵器和甲胄,代指战争。
卉木:花草。
朋簪:朋友聚会,聚会时插簪以示敬意。

翻译

六月天气炎热难耐,竹席伴我依傍池塘。
古老的树木散发同样的气息,幽静的鸟儿鸣唱着音乐的旋律。
织女的云锦机上,红绿交织的香气四溢。
晴朗的水面泛起清凉,衣襟间感受微微凉意。
在险峻的石头缝隙中,新竹与修长的竹子共生。
羽葆般的翠竹排列整齐,绿色波光粼粼。
林间的微风吹过,带来环佩的清脆响声。
我独自披衣而坐,心情超越了羲皇的境界。
这不仅驱散了炎热,还像冰雪般净化我的心。
又担心林外的人,长久受炎热煎熬。
希望天空的瓢突然倾倒,旱灾得以消除。
这个月已是火气旺盛,不久将丰收五谷。
虽然厌倦战争,但人们有望饱食稻米。
这个园子狭小如掌,处处显得荒芜。
幸好花草树木还在,未被砍伐。
桂花飘香,菊花灿烂,四季的美景尽享。
无论何时,都能欣赏到花开的盛景。
虽然太平盛世的景象难以寻觅,但来年或许会稍好。
在此处,何不聚友畅饮,共享清酒?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词人在炎热六月中,寻找一处幽静之地以避暑的场景。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优美,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考。

开篇“畏酷热”与“簟枕依林塘”,便设定了一种逃离炎热、追求清凉的心境。词人选取古木参差、幽鸟鸣叫的自然环境,通过对比生动地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

接着,“天孙云锦机”和“丹碧交荐香”,则是对仙界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这里的意象既有神话色彩,也反映了诗人追求心灵境界的高远。

在中段,词人继续描绘自然景观,“晴澜泛清薰”、“襟袂生微凉”,通过水的清冽和衣衫的凉意,传达了一种享受自然之美的愉悦心情。紧接着,“巉巉万石间”、“修筠间新篁”,则展示了诗人在山林之间穿行、探索的乐趣。

“羽葆列千挺”与“滟滟浮绿光”,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强调了一种坚韧不拔、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接下来的“林飙一戛击”、“环佩声铿锵”,则是诗人在自然中感受到的节奏与和声。

至于尾段,“披衣独危坐”表达了词人的孤独与超然,而“意气超羲黄”则是对宇宙之大、生命之渺小的一种哲学思考。紧接着的是对热恼的排遣,以及对林外人长久受炎威折磨的同情。

最后,“天瓢忽倾倒”、“旱魃宜消亡”,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灾害的观察和对未来的一种期待。随后,“是月已火流”与“不日占金穰”,则是在强调时间的流逝,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全诗最后,词人转向现实生活中的困顿与希望,他赞美自然之美,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太平盛世的渴望。通过这种方式,诗人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田园图。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词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其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