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真假两不知,请问天人师全文

真假两不知,请问天人师

出处:《天然和尚七十颂
明 · 成鹫
拙哉大挠作甲子,不识太初与无始。
却教三万六千日,忙杀山僧希作佛。
岂知贤圣中所存,一朝坐老天地根。
七十年前无此人,众人道假我道真。
七十年后称寿者,众人道真我道假。
真假两不知,请问天人师
今夕雷峰好轮月,不异匡庐夜静时。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时间、生命、真理与认知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中提到的大挠作甲子,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循环,而“不识太初与无始”则表达了对宇宙起源的追问。接着,“却教三万六千日,忙杀山僧希作佛”,通过夸张的手法,讽刺了人们在追求成佛道路上的忙碌与执着,同时也暗含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岂知贤圣中所存,一朝坐老天地根”一句,揭示了真正的智慧和真理往往隐藏于日常之中,而非外在的神迹或超自然现象。通过对比“七十年前无此人”与“众人道假我道真”的变化,诗人表达了对世事无常、认知相对性的深刻洞察,指出人们对真理的认知并非永恒不变,而是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七十年后称寿者,众人道真我道假”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认知的相对性和主观性,暗示了真理的相对性和个体经验的重要性。最后,“真假两不知,请问天人师”表达了对更高智慧的渴望,即寻求超越个体认知局限的答案。

“今夕雷峰好轮月,不异匡庐夜静时”以美丽的自然景象作为结尾,寓意着无论是在雷峰塔还是庐山,自然之美都是恒久不变的,以此暗示了内在精神世界的稳定与永恒,与外部世界的变化形成对比,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寓言式的叙述,探讨了时间、生命、真理与认知的深层问题,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和真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个体认知局限性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