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乃仁之趋,叱乃义所当
出处:《辩疑赠献甫》
宋 · 梅尧臣
一客逢吠狗,无箠制狗狂。
一客叱狗吠,一客言狗良。
良狗岂妄吠,好言已莫详。
言乃仁之趋,叱乃义所当。
趋仁不顾义,非是助狗猖。
吾今不疑仁,仁义嗟何妨。
一客叱狗吠,一客言狗良。
良狗岂妄吠,好言已莫详。
言乃仁之趋,叱乃义所当。
趋仁不顾义,非是助狗猖。
吾今不疑仁,仁义嗟何妨。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客:客人。吠:叫唤。
箠:鞭子。
叱:呵斥。
良:善良。
妄:随意。
详:详细。
趋:趋向。
义:正义。
猖:嚣张。
疑:怀疑。
妨:妨碍。
翻译
一位客人遇到狂吠的狗,没有鞭子来约束它的狂性。一位客人呵斥狗叫,另一位则说这只狗其实并无恶意。
良善的狗怎会胡乱吠叫,好言相劝却难以详尽说明。
言语体现了仁爱的方向,呵斥则是正义应有的行动。
追求仁德的人可能忽略了正义,但这并非助长了狗的嚣张。
我如今并不怀疑仁爱,仁与义的存在并不会互相妨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辩疑赠献甫》,通过三个场景来探讨仁与义的关系。首句以"一客逢吠狗"起,形象地描述了遇到一只狂吠的狗。接着,两位客人对待狗的不同态度形成对比:一位没有工具制止狗的狂吠,另一位则呵斥狗的行为,认为它是良善的;还有一位认为狗的吠叫并非无缘无故,好的言语可能无法完全消除误解。
诗中强调"言乃仁之趋,叱乃义所当",指出言语可以引导人向善,而呵斥则是维护正义的必要行动。然而,如果过于追求仁慈而忽视了正义,就不是在帮助狗,反而可能助长其嚣张。诗人最后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即使在面对仁义抉择时有所疑惑,他仍然坚信仁义并存并无妨碍。
整首诗寓言深刻,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揭示了道德伦理中的权衡和选择,体现了梅尧臣诗歌的哲理性和思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