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罢职池阳时,复遭迎送牵全文

罢职池阳时,复遭迎送牵

出处:《题九华山
唐 · 谭铢
忆闻九华山,尚在童稚年。
浮沈任名路,窥仰会无缘。
罢职池阳时,复遭迎送牵
因兹契诚愿,瞩望枕席前。
况值春正浓,气色无不全。
或如碧玉静,或似青霭鲜。
或接白云堆,或映红霞天。
呈姿既不一,变态何啻千。
巍峨本无动,崇峻性岂偏。
外景自隐隐,潜虚固幽玄。
我来暗凝情,务道志更坚。
色与山异性,性并山亦然。
境变山不动,性存形自迁。
自迁不阻俗,自定不失贤。
浮华与朱紫,安可迷心田。

拼音版原文

wénjiǔhuáshānshàngzàitóngzhìnián
chénrènmíngkuīyǎnghuìyuán

zhíchíyángshízāoyíngsòngqiān
yīnchéngyuànzhǔwàngzhěnqián

kuàngzhíchūnzhèngnóngquán
huòjìnghuòqīngǎixiān

huòjiēbáiyúnduīhuòyìnghóngxiátiān
chéng姿biàntàichìqiān

wēiéběndòngchóngjùnxìngpiān
wàijǐngyǐnyǐnqiányōuxuán

láiànníngqíngdàozhìgèngjiān
shānxìngxìngbìngshānrán

jìngbiànshāndòngxìngcúnxíngqiān
qiāndìngshīxián

huázhūānxīntián

注释

九华山: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
童稚年:童年时期。
浮沈:沉浮于世事。
窥仰:仰望,渴望见到。
罢职:离职。
迎送:迎接和送别。
契诚愿:符合真诚的愿望。
瞩望:长久注视,期待。
春正浓:春天最繁盛的时候。
碧玉:形容山色翠绿。
青霭:青色的云雾。
白云堆:云层堆积的地方。
红霞天:天空中红霞满布。
变态:变化形态。
巍峨:高大雄伟。
崇峻:崇高峻峭。
性:本性,性格。
外景:表面景象。
潜虚:内在的空灵。
务道:致力于道义。
迁:迁移,变化。
浮华:表面的华丽。
朱紫:古代官服的色彩,象征权贵。

翻译

回忆初次听说九华山,那时我还年幼。
任凭世俗道路浮沉,仰望它却无缘相见。
离职池阳之际,又遭遇送往迎来的繁琐。
因此深感契合心愿,常常在枕席前凝视期盼。
更何况正值春天最盛,万物生机勃勃。
有的像碧玉般宁静,有的如青烟般清新。
有的连接着白云之巅,有的映衬着红霞满天。
山的姿态千变万化,难以言尽。
山峰巍峨本不动摇,高峻的性格怎能偏向。
外界景象虽模糊,内在空灵深邃。
我来此地情感深沉,追求道义的决心更加坚定。
色彩与山不同,性格也与山相似。
环境变化山依旧静止,本性不变,形体随之迁移。
迁移不违世俗,坚守自我不失为贤者。
浮华与权贵的外表,怎能迷惑我的心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九华山的深切怀念和个人情感体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景观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

"忆闻九华山,尚在童稚年。浮沈任名路,窥仰会无缘。"

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九华山的记忆始于儿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亲临其境,只能通过听闻和想象来满足内心的向往。

"罢职池阳时,复遭迎送牵。因兹契诚愿,瞩望枕席前。"

诗人在池阳罢休之际,又经历了别离和相聚的挫折,这种生活中的起伏让诗人的心中对九华山的向往变得更加迫切。

"况值春正浓,气色无不全。或如碧玉静,或似青霭鲜。"

这里描绘了春天景色的美丽,每一处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人通过这些自然景象来表达对九华山的赞美之情。

"或接白云堆, 或映红霞天。呈姿既不一,变态何啻千。"

这几句则是对九华山多变而又各具特色景色的描绘,无论是与白云相接还是映照着红霞,每一次的展现都让人惊叹不已。

"巍峨本无动,崇峻性岂偏。外景自隐隐,潜虚固幽玄。"

这里诗人表达了对九华山巍峨不动、崇峻自然之美的赞赏,同时也感受到了山中那种超凡脱俗的神秘气息。

"我来暗凝情,务道志更坚。色与山异性,性并山亦然。"

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对九华山的深厚感情,以及内心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并且强调了个人性格与山的共通之处。

"境变山不动,性存形自迁。自迁不阻俗,自定不失贤。"

这一部分则是对个人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变化之间关系的深刻领悟,即便是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个人的内心世界和高尚品格依然能够保持坚定。

"浮华与朱紫,安可迷心田。"

最后几句警示自己不要被世间的浮华和荣耀所迷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失自己的本真。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一种内在情感的流露,展示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情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