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一时虽不充群望,万古终难掩至明全文

一时虽不充群望,万古终难掩至明

出处:《辛丑中秋不见月
宋 · 韩琦
懊恼闲云取次生,中秋观月误人情。
一时虽不充群望,万古终难掩至明
疑有阴魔憎好事,更虞淫雨害丰盛。
须知席上徘徊意,直似葵心向日倾。

鉴赏

这首诗《辛丑中秋不见月》由宋代诗人韩琦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未能在中秋之夜观赏到明月的懊恼与感慨。

首联“懊恼闲云取次生,中秋观月误人情。”开篇即以“闲云”喻指不可预知的自然现象,暗示了月亮的缺位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引发出诗人对中秋赏月美好愿望落空的懊恼之情。这里的“误人情”不仅指错过赏月的机会,也暗含了对美好事物不能如愿以偿的遗憾。

颔联“一时虽不充群望,万古终难掩至明。”转而从时间的角度思考问题,指出尽管当下的缺憾无法满足众人期待,但月亮的光辉是永恒的,其内在的光明难以被遮蔽。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短暂的遗憾与永恒的光明相对照,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美好事物持久性的信念。

颈联“疑有阴魔憎好事,更虞淫雨害丰盛。”进一步探讨了未能赏月的原因,猜测可能是某种无形的力量在阻挠,或是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这种想象既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因素的好奇与探索。

尾联“须知席上徘徊意,直似葵心向日倾。”以“葵心向日倾”这一形象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即便在无法赏月的情况下,心中仍充满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这里的“席上徘徊意”既指诗人对赏月机会的留恋,也象征着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如同向日葵始终向着太阳般坚定不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中秋赏月未遂的懊恼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间、美好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在面对遗憾时依然保持乐观与坚持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