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色时时入,秋空面面虚
出处:《韨屋灾裁其馀材用搆小亭颜曰瘢柱戏作》
清 · 李锴
八尺方亭子,成之灰烬馀。
得全沟断在,幸免爨桐如。
野色时时入,秋空面面虚。
世谁收弃物,乃作逸人居。
得全沟断在,幸免爨桐如。
野色时时入,秋空面面虚。
世谁收弃物,乃作逸人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由灾后剩余材料搭建的小亭,虽历经沧桑,却也别有一番风味。诗人以“瘢柱”为题,寓含深意,既是对亭子结构的独特描述,也是对人生经历磨难后依然坚韧不拔精神的赞颂。
首联“八尺方亭子,成之灰烬馀”,开篇即点明了亭子的尺寸与材质,以“灰烬馀”形象地描绘出亭子所用木材曾是灾后的残余,蕴含着从废墟中重建的寓意。
颔联“得全沟断在,幸免爨桐如”,进一步说明亭子虽由残木建成,但得以完整保留,避免了被当作柴火焚烧的命运,暗喻了生命或事物在逆境中得以保存的幸运。
颈联“野色时时入,秋空面面虚”,描绘了亭子周围环境的宁静与自然之美,野色与秋空的融合,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心旷神怡的意境。
尾联“世谁收弃物,乃作逸人居”,诗人在此提出疑问,世间往往忽视甚至抛弃的废弃之物,却能成为一处静谧、远离尘嚣的居所,表达了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即在平凡中发现美,在废墟中创造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述一座由灾后剩余材料搭建的小亭,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对自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既有对物质世界的反思,也有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充满了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