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与京焦相问难,至今记得石渠无
出处:《读易园诗应一仕人之索》
明 · 徐渭
为园读易几卢都,归藏连山尽野狐。
大过久无仍假我,绝韦犹在尽伊吾。
百茎蓍草龟相守,一角梅花鹤自呼。
曾与京焦相问难,至今记得石渠无。
大过久无仍假我,绝韦犹在尽伊吾。
百茎蓍草龟相守,一角梅花鹤自呼。
曾与京焦相问难,至今记得石渠无。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徐渭所作的《读易园诗》。诗中描绘了诗人身处读易园中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首联“为园读易几卢都,归藏连山尽野狐”,以“读易”为主题,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充满学问与思考的环境中,仿佛在探索《周易》的深奥之处,同时又暗含着对世事的洞察与理解,如同归藏连山中的一只野狐,隐秘而机敏。
颔联“大过久无仍假我,绝韦犹在尽伊吾”,运用了《周易》中的卦象“大过”来比喻长时间的等待或困难,但诗人并未放弃,依然借助书籍(“绝韦”可能指《周易》的某些版本)寻求解答,表达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颈联“百茎蓍草龟相守,一角梅花鹤自呼”,通过自然界的景象,如百茎蓍草与龟相伴,一角梅花引鹤鸣叫,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尾联“曾与京焦相问难,至今记得石渠无”,提到曾经与他人探讨难题,而现在这些记忆已经模糊,只剩下石渠(可能象征知识的源泉)的存在。这既是对过往经历的回顾,也暗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逐渐淡忘,但知识与智慧却能永存。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周易》的深入研究与独特感悟,以及在自然与学问中寻找心灵寄托的过程,充满了哲理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