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
出处:《舟行入剡》
唐 · 崔颢
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
山梅犹作雨,溪橘未知霜。
谢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
多惭越中好,流恨阅时芳。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
山梅犹作雨,溪橘未知霜。
谢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
多惭越中好,流恨阅时芳。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棹:船桨。东阳:古代地名。
回舟:调转船头。
剡乡:古代地名。
行不尽:看不完。
去何长:向前延伸。
地气:土壤的气息。
秋仍湿:秋季还很潮湿。
江风:江边的风。
晚渐凉:傍晚逐渐变凉。
山梅:山中的梅花。
雨:比喻花瓣纷飞。
溪橘:溪边的橘树。
未知霜:还未经历霜冻。
谢客:古代文人谢灵运。
文逾盛:文章更胜从前。
林公:指晋代隐士林和靖。
未可忘:不应被忘记。
越中:古代浙江地区。
流恨:心中的遗憾。
阅时芳:经历时光的变迁。
翻译
船桨轻摇离开东阳,掉头驶向剡县乡。青山连绵看不完,碧水悠悠向前方。
秋天地面依然湿润,傍晚江风渐渐转凉。
山中的梅花如雨般飘落,溪边橘子还未受霜冻侵袭。
谢客的文章更加繁盛,林公的名声不可遗忘。
我深感惭愧未能长久留在越中,美好的时光流逝,心中遗憾无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山水景象,诗人以亲切的情怀回忆着故土的美丽。从鸣棹下的东阳至回舟入剡乡,我们仿佛能听见船桨划水的声音,感受到诗人归乡的心情。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无限的情感。青山绿水,不仅是自然美景的写照,更是诗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
接下来,"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一句,捕捉到了秋天特有的气候变化。湿润的地气和清凉的江风,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凉爽的秋意。
"山梅犹作雨,溪橘未知霜"这两句,则是对自然景物细腻的描绘。山间的梅花似轻盈的雨滴,而溪边的橘子却还不知秋霜的到来。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也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易逝、四季更迭的感慨。
"谢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这里的“谢客”和“林公”,很可能是诗人在旅途中所结识的朋友或是贵族之类的人物,而这些人物都已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多惭越中好,流恨阅时芳"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逝去美好的悔恨。诗人在这里流露出一种对于无法长久拥有美好事物的哀伤,这种哀伤也许是因为他深知世间万物皆无常。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秋天山水图,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故土、友情和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