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伐大安园上竹
出处:《侍中走》
明 · 李东阳
平凉坛西鼓声吼,伏兵大呼侍中走。
君王正喜边兵休,武将尽贺书生忧。
邠宁飞书夜半至,西平老臣先掩涕。
君心多猜谋不足,平凉不伏长安伏。
枉伐大安园上竹。
君王正喜边兵休,武将尽贺书生忧。
邠宁飞书夜半至,西平老臣先掩涕。
君心多猜谋不足,平凉不伏长安伏。
枉伐大安园上竹。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紧张而戏剧性的场景。首句“平凉坛西鼓声吼”以强烈的鼓声开篇,暗示战事的紧迫。接着,“伏兵大呼侍中走”揭示了战局突变,侍中(可能指军事指挥官)在伏兵的惊呼声中仓皇逃走,反映出局势的混乱和危险。
“君王正喜边兵休”与前文形成对比,君王因边疆暂时平静而感到欣喜,然而“武将尽贺书生忧”却揭示出书生(智者或谏臣)对潜在危机的忧虑,预示着更大的问题即将浮现。
“邠宁飞书夜半至”进一步加重了紧张气氛,紧急军报在深夜送达,西平老臣闻讯后“先掩涕”,他的泪水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最后两句“君心多猜谋不足,平凉不伏长安伏”直指核心问题,指出君王疑心过重,导致决策失误,真正的威胁并非来自平凉,而是隐藏在长安背后的深层次矛盾。结尾“枉伐大安园上竹”则以砍伐园中竹子的无谓之举,寓言性地批评了君王的盲目行动。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细节和鲜明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明朝边疆战事中的政治危机,以及智者与君主之间的微妙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