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三山烽火迷,乘舆说共左贤栖
出处:《鄞江怨词》
清 · 钱澄之
日落三山烽火迷,乘舆说共左贤栖。
长安不作青衣恨,夜半微闻杜宇啼。
长安不作青衣恨,夜半微闻杜宇啼。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日落时分边疆烽火连天的景象,以及宫廷中君主与左贤王共同避难的情境。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长安的繁华与内心的忧愁交织在一起,通过夜半杜宇的啼鸣,进一步渲染出一种深沉的哀怨氛围。
首句“日落三山烽火迷”,以壮阔的边疆景象开篇,烽火连天,日落西山,营造出一种紧张而悲壮的氛围。接着,“乘舆说共左贤栖”一句,笔锋一转,描绘了君主与左贤王一同避难的画面,暗含着权力更迭或战乱中的无奈与妥协。
“长安不作青衣恨”,长安作为帝都,本应是繁华与秩序的象征,但诗人却说它“不作青衣恨”,这里的“青衣”借指低贱的仆役,暗示长安虽为帝都,却也未能摆脱底层百姓的疾苦和怨恨。这一句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隐忧。
最后,“夜半微闻杜宇啼”以杜宇(即杜鹃)的啼鸣收尾,杜鹃啼血的传说在中国文化中常与离别、哀怨相关联。夜半时分,杜鹃的啼声显得格外凄厉,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哀伤与孤独,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情感层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感,既有对战争与动荡的反思,也有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