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似金堤溢,翻如碧海流
出处:《王泽岭遭洪水》
隋末唐初 · 孔德绍
地籁风声急,天津云色愁。
悠然万顷满,俄尔百川浮。
还似金堤溢,翻如碧海流。
惊涛遥起鹭,回岸不分牛。
徒知怀赵景,终是倦阳侯。
木梗诚无托,芦灰岂暇求。
思得乘槎便,萧然河汉游。
悠然万顷满,俄尔百川浮。
还似金堤溢,翻如碧海流。
惊涛遥起鹭,回岸不分牛。
徒知怀赵景,终是倦阳侯。
木梗诚无托,芦灰岂暇求。
思得乘槎便,萧然河汉游。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地籁:指大地自然发出的声音,这里指风声。天津:银河,这里代指天空。
悠然:悠闲的样子。
万顷:形容面积广大。
俄尔:一会儿,不久。
百川:泛指众多河流。
金堤:坚固的堤坝,比喻堤防坚固。
碧海:蔚蓝色的大海。
惊涛:汹涌的波涛。
回岸:水流回旋的岸边。
牛:这里用来形容水势之大,连牛都能淹没。
赵景:赵国的风景,也可能借指某种理想或美好景象。
阳侯:古代传说中的波涛之神,这里比喻水上生活。
木梗:木头的枝条,这里比喻没有依靠。
芦灰:古代传说中用以止水的物品,这里表示无暇顾及的解决办法。
乘槎:乘坐木筏,古代传说中有人乘木筏到达天河。
河汉:银河。
翻译
地面的孔穴风声急促,银河边的云色显得忧愁。悠然间万顷水面盈满,转眼间众多河流浮起波浪。
仿佛金堤决口般汹涌,又像碧海之水奔流不息。
远方的惊涛骇浪惊起了白鹭,回旋的岸边水势之大让牛只都难以分辨。
空自怀想赵国的景致,但终究厌倦了如同阳侯般的水上生活。
木梗确实无法寄托希望,芦灰又岂能有空闲去寻求。
渴望得到乘坐木筏的便利,悠然自得地在银河中遨游。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景象,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洪水的猛烈与惊人。开篇“地籁风声急,天津云色愁”便设定了紧迫而忧郁的情境,“悠然万顷满,俄尔百川浮”则形象地展示了洪水瞬间充盈、泛滥成灾的场面。
“还似金堤溢,翻如碧海流”进一步强化了水势汹涌无边的感觉,其中“金堤”可能指的是黄河或其他重要河堑的溃决,而“碧海”则是对洪水广阔无垠的比喻。
“惊涛遥起鹭,回岸不分牛”中的“鹭”和“牛”都是洪水中被卷入的生物,展示了洪水的力量几乎可以将一切带走,不论大小。诗人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传达出自然界在狂暴状态下的无情与威力。
然而,在这场面中,“徒知怀赵景,终是倦阳侯”一句则透露出诗人的感慨和历史的沉重。这里提到的“赵景”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某个人物或事件,而“倦阳侯”则似乎是在暗示时光流转、英雄辈出的沧桑之感。
最后两句“木梗诚无托,芦灰岂暇求”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渺茫的态度。结尾“思得乘槎便,萧然河汉游”则是诗人在洪水带来的困境中寻找精神上的解脱,通过想象自己乘坐神话中的槎(一种可以飞翔的木筏)来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才华,更透露了对自然力量、历史变迁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