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穷毕日欢,耻与放浪俱
出处:《水南别业四首》
明 · 张宁
夙昔爱林壑,遂怀泉石居。
下焉安所适,上焉荷唐虞。
无穷毕日欢,耻与放浪俱。
此意不自昧,付之耕凿馀。
秋凉入林薄,时复课儿书。
先民有遗诏,经训乃菑畬。
下焉安所适,上焉荷唐虞。
无穷毕日欢,耻与放浪俱。
此意不自昧,付之耕凿馀。
秋凉入林薄,时复课儿书。
先民有遗诏,经训乃菑畬。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宁的作品《水南别业四首(其三)》。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向往,以及在田园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的追求。
首句“夙昔爱林壑,遂怀泉石居”,诗人自述早年就钟情于山林溪谷,心向往之,渴望能在此处栖息。接着“下焉安所适,上焉荷唐虞”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理想境界的心境。诗人认为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怀高尚的情操,就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如同古代圣贤所倡导的治国理念一般。
“无穷毕日欢,耻与放浪俱”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他认为,真正的快乐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而不是随波逐流、放纵自我。这种追求精神自由和道德修养的生活方式,使他感到自豪和满足,不屑于与那些不守规矩的人为伍。
后半部分“此意不自昧,付之耕凿馀”表明诗人将这份追求融入日常的农耕生活中,通过劳作来实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最后,“秋凉入林薄,时复课儿书”描绘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场景,秋天的凉意让人心旷神怡,他时常教导孩子读书,传递知识和智慧。
“先民有遗诏,经训乃菑畬”则以历史先贤的教诲作为结尾,强调了学习古代典籍的重要性,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思考,以及对道德修养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