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觅高坡先上镫,忽逢低坳即愁颜
出处:《诸子不善骑驴每易失足作此嘲之》
明 · 释今无
食饭不如齐鲁客,骑驴那数广南蛮。
一头到地敲钟杵,两脚朝天笔架山。
争觅高坡先上镫,忽逢低坳即愁颜。
头陀苦行原安分,不是披衣学舞斑。
一头到地敲钟杵,两脚朝天笔架山。
争觅高坡先上镫,忽逢低坳即愁颜。
头陀苦行原安分,不是披衣学舞斑。
鉴赏
这首诗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描绘了诸子不擅长骑驴的情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在骑驴过程中的种种尴尬与困难。
首先,“食饭不如齐鲁客,骑驴那数广南蛮。”这两句将“食饭”与“骑驴”进行对比,暗示了齐鲁客在饮食上的优越,而广南蛮在骑驴技巧上的不足。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地域差异来突出主题,增加了趣味性。
接着,“一头到地敲钟杵,两脚朝天笔架山。”这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诸子骑驴时的笨拙与滑稽。一头到地,仿佛是敲击钟杵,两脚朝天,则像是笔架山倒置,生动地展现了他们骑驴时的不协调与滑稽。
“争觅高坡先上镫,忽逢低坳即愁颜。”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诸子在骑驴时面对不同地形的反应。他们争先恐后地寻找高坡以便快速上镫,但一旦遇到低洼地带,便立刻愁容满面,表现了他们对骑驴技巧的缺乏以及面对挑战时的无奈。
最后,“头陀苦行原安分,不是披衣学舞斑。”这两句以头陀苦行作为类比,强调了诸子在骑驴时的笨拙并非故意为之,而是由于缺乏经验与技巧所致。同时,通过“不是披衣学舞斑”的反问,暗示了他们并非刻意模仿他人,而是自然流露出的笨拙与不适应。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诸子不擅长骑驴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他们在骑驴过程中的滑稽与尴尬,也蕴含了对生活中小失误的宽容与理解。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思考,使得作品既富有情趣,又不失深刻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