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诗如乌有,我诗类亡是
宋 · 李弥逊
登天不登山,观海不观水。
认苗须认根,论士须论世。
君以空说莲,无乃涉瓜李。
我以莲喻色,亦堕绮语戏。
二罪一状领,政坐各有以。
一以清净观,一以富艳弃。
不知真色中,即是大空耳。
物生天地间,各以形自媚。
若云皆实相,斯理恐无谓。
君诗如乌有,我诗类亡是。
得失付之塞上翁,对花大嚼金壶空。
认苗须认根,论士须论世。
君以空说莲,无乃涉瓜李。
我以莲喻色,亦堕绮语戏。
二罪一状领,政坐各有以。
一以清净观,一以富艳弃。
不知真色中,即是大空耳。
物生天地间,各以形自媚。
若云皆实相,斯理恐无谓。
君诗如乌有,我诗类亡是。
得失付之塞上翁,对花大嚼金壶空。
注释
登天:升天象征超越尘世。观海:观海代表广阔的视野。
认苗须认根:比喻认识事物要抓住本质。
论士须论世:评价人物要考虑时代背景。
空说:空洞的谈论。
涉瓜李:比喻混淆是非。
莲喻色:莲花比喻色彩。
绮语:华丽的言辞。
清净观:清静的审美态度。
富艳弃:放弃富丽的追求。
真色中:真实的色彩中。
大空:空无一物的境界。
形自媚:以形态自我吸引。
实相:真实的样子。
乌有:虚无、不存在。
亡是:无物、没有这个。
塞上翁:边塞的老者,常用来寓意超脱。
金壶空:形容酒尽或贫穷。
翻译
升天而非登山,看海而非观水。识别事物要看根本,评价人物要看时代背景。
你用空洞的话语赞美莲花,岂非混淆了瓜和李子的区别。
我用莲花比喻色彩,也落入了过分华丽的言辞之中。
两种错误,一种形式,各自都有理由。
一种是因为清静而欣赏,另一种则因富丽而舍弃。
却不知真正的美就在清纯之中,那其实也是大空无的境界。
万物生于天地间,各自以其形态展现魅力。
如果说万物都是真实的表象,这样的道理恐怕就失去了意义。
你的诗如同虚无,我的诗近似无物。
得失之事交给边塞老翁,对着花儿饮酒,金壶已空。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诗人李弥逊所作,题名《蹈元作诗谓仆不当以莲为妩媚而有偶有现空相之语复次韵以效齐物之说》。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在与友人之间就诗歌创作的理念和技巧进行讨论。
首句“登天不登山,观海不观水。”表达的是要从宏观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应只局限于细节。接着“认苗须认根,论士须论世。”强调了对事物的理解和评价必须追溯其根本和历史背景。
中间部分“君以空说莲, 无乃涉瓜李。我以莲喻色,亦堕绮语戏。”表明诗人朋友之间在使用莲花这一意象上的不同理解和表现方式。"二罪一状领,政坐各有以。一以清净观,一以富艳弃。"则是在讨论对待这些诗歌艺术的态度和标准,一个是追求清净,另一个是沉迷于华丽。
末尾“不知真色中,即是大空耳。物生天地间,各以形自媚。若云皆实相,斯理恐无谓。”表达了诗人对待艺术和自然界的态度,认为万物都有其独特之处,不应强加以偏见。
最后,“君诗如乌有,我诗类亡是。得失付之塞上翁,对花大嚼金壶空。”则是在自谦自己的诗歌,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诗作的赞赏,认为彼此都有所得失,但最终一切都归于虚无。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修养和艺术追求,还透露了一种超脱世俗、达观物我之境界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