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鲁连子,谈笑却秦师
昌诗如膏面,为人作容姿。
不如昌其气,郁郁老不衰。
虽云老不衰,劫坏安所之。
不如昌其志,志壹气自随。
养之塞天地,孟轲不吾欺。
人言魏勃勇,股栗向小儿。
何如鲁连子,谈笑却秦师。
慎勿怨谤谗,乃我得道资。
淤泥生莲花,粪壤出菌芝。
赖此善知识,使我枯生荑。
吾言岂须多,冷暖子自知。
注释
昌:丰满。饱腹:吃饱肚子。
膏面:滋润的面霜。
容姿:容貌风采。
昌其气:修养气质。
郁郁:旺盛的样子。
劫坏:灾难。
安所之:何处寻求庇护。
志壹:坚定的志向。
气自随:气概随之。
孟轲:孟子。
不吾欺:不会欺骗我。
魏勃:历史人物,以勇猛著称。
股栗:大腿发抖。
鲁连子:鲁仲连,战国时期智者。
却秦师:击败秦军。
怨谤谗:抱怨、诽谤和谗言。
道资:修行之路。
淤泥:污浊的泥土。
菌芝:珍贵的菌类。
枯生荑:枯萎的生命重新生长。
荑:嫩芽。
冷暖:人生的冷暖。
子自知:你自己知道。
翻译
人的身体如同吃饱后,即使饱足也会感到饥饿。诗歌如同润泽的面霜,为他人增添风采。
不如修养自己的气质,使其充满活力直到老去。
虽然年老不衰,但面对灾难又能何处求庇佑?
不如坚定志向,志向统一则气概随之。
滋养心灵如充盈天地,孟子的话不会欺骗我。
人们称赞魏勃勇敢,但他面对小孩也会害怕。
哪比得上鲁仲连,轻松谈笑间退却秦国军队。
不要轻易抱怨诽谤,这正是我修行的道路。
淤泥中能生长出莲花,粪土中也能孕育出灵芝。
依赖这些良师益友,使我从枯萎中复苏。
我的言语无需过多,冷暖自知最为重要。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苏轼(苏东坡)所作,名为《答王定国书》。诗中以昌为比喻,讨论个人修养与品德的重要性,以及诗歌在表达情感和修养上的作用。
首句“昌身如饱腹,饱尽还当饥。”通过身体充实而又会感到饥饿的形象,暗示了即使外表光鲜,内心也可能空虚。接着,“饱尽还当饥”则是说,即便是满足,也终将回到需求的状态,体现出人生的无常和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之间的差异。
“昌诗如膏面,为人作容姿。”则用了“膏面”来比喻优美的诗歌,如同化妆一样,可以掩饰人的真实情感,给人以美好的外表。这里苏轼在赞扬诗歌的力量,但也隐含着对虚伪修养的批评。
“不如昌其气,郁郁老不衰。”这句强调了内心修养和气质的重要性,它不同于那些容易消逝的表象,而是长久且坚持不懈。
接下来的几句,“虽云老不衰,劫坏安所之。不如昌其志,志壹气自随。”则进一步阐述了即使外在的修养似乎不减,实际上内心的志向和意志才是最为关键。个人内心的坚持与追求比外表更加重要。
中间部分“养之塞天地,孟轲不吾欺。”则提到了对道德知识的培育,这里的“孟轲”可能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孟子,这里强调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不会被欺骗。
紧接着,“人言魏勃勇,股栗向小儿。”则是借用古代勇士魏勃的形象来表达人们对于勇敢和力量的赞美,但这里苏轼却指出这种赞美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而非真正理解其内涵。
“何如鲁连子,谈笑却秦师。”这句则通过历史上智者鲁连子的故事来说明,即便是弱小之身,也能以智慧和策略制胜强敌,这里的“谈笑”形象化了智者的从容不迫。
下一部分,“慎勿怨谤谗,乃我得道资。”则告诫人们要警惕那些流言蜚语,它们可能会误导人心,苏轼强调了对于正道的追求和坚守。
随后,“淤泥生莲花,粪壤出菌芝。”这两句通过自然界植物在不良环境中也能生长的现象来比喻,即便是在恶劣的外部条件下,美好的品德和智慧仍旧能够得到培育。
末尾,“赖此善知识,使我枯生荑。吾言岂须多,冷暖子自知。”则表达了苏轼对于这种通过修养而得以成长的过程表示感激,并认为不需要过多言语,因为智者自然能够理解其中深意。
这首诗在艺术上巧妙地将比喻、象征和历史故事交织,展现了苏轼对个人修养与诗歌表达情感之间关系的深刻见解。同时,它也体现了苏轼对于内心真实与外部形象之间差异的思考,以及他对于道德智慧在人生中的重要性的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