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声稍悲悽,后声转哀苦
出处:《夜坐闻蛩》
元 · 惟则
山人坐树阴,树转月当午。
江市夜犹喧,笙歌杂砧杵。
寒蛩亦何情,唧唧如共语。
前声稍悲悽,后声转哀苦。
人心汝莫知,汝语人莫取。
万类各有私,悲欢岂同趣。
茫茫元化中,同一风气使。
何如悟天真,随分乐生死。
江市夜犹喧,笙歌杂砧杵。
寒蛩亦何情,唧唧如共语。
前声稍悲悽,后声转哀苦。
人心汝莫知,汝语人莫取。
万类各有私,悲欢岂同趣。
茫茫元化中,同一风气使。
何如悟天真,随分乐生死。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惟则的《夜坐闻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静坐时听到蟋蟀鸣叫的情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深沉思考。
首句“山人坐树阴”,描绘了一个隐居山林的文人,在树荫下静坐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超脱的氛围。接着,“树转月当午”一句,通过时间的变化,暗示着夜色渐深,月光洒在树梢,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时间的流动感。
“江市夜犹喧,笙歌杂砧杵”两句,对比鲜明地描绘了远处江边集市的热闹与近处自己所在环境的寂静,通过声音的对比,凸显了内心的孤独与外界的喧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反思。
“寒蛩亦何情,唧唧如共语”将蟋蟀的声音拟人化,赋予其情感,仿佛在与诗人对话,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情感深度。接下来,“前声稍悲悽,后声转哀苦”通过声音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了情感的复杂性,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状态的深刻体悟。
“人心汝莫知,汝语人莫取”一句,诗人将自己与蟋蟀置于平等的位置,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最后,“万类各有私,悲欢岂同趣”揭示了万物皆有其独特的情感和命运,而这些情感和命运之间存在着差异,引出了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
“茫茫元化中,同一风气使”强调了自然界中的统一性和规律性,暗示了宇宙间存在着某种普遍的法则或力量。而“何如悟天真,随分乐生死”则是诗人对如何面对生命的态度的总结,鼓励人们顺应自然,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生命的起落,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既有对个体情感的细腻捕捉,也有对宇宙规律的宏观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