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之季狂澜惊,倒吹枯瓠为玉笙
出处:《读泾阳先生虞山书院语录示唐须竹》
明末清初 · 王夫之
泾阳先生不复作,泾阳遗编县高阁。
彩虹垂天漫璀璨,大造徒尔鼓空橐。
永陵之季狂澜惊,倒吹枯瓠为玉笙。
平地跃起攫光影,失足犹漫誇轻清。
先生两足不妄插,矗立欲撑银汉倾。
鸟舌无从说鸟梦,人头定可作人鸣。
毫发析作千万片,一丝独飞挂匹练。
亭亭万岁终不欹,世人皆见莫能见。
呜呼乎吾不知麟衰凤去将谁传,区区下界萦寒烟。
秉烛对读过深夜,诘旦赤日生高天。
彩虹垂天漫璀璨,大造徒尔鼓空橐。
永陵之季狂澜惊,倒吹枯瓠为玉笙。
平地跃起攫光影,失足犹漫誇轻清。
先生两足不妄插,矗立欲撑银汉倾。
鸟舌无从说鸟梦,人头定可作人鸣。
毫发析作千万片,一丝独飞挂匹练。
亭亭万岁终不欹,世人皆见莫能见。
呜呼乎吾不知麟衰凤去将谁传,区区下界萦寒烟。
秉烛对读过深夜,诘旦赤日生高天。
鉴赏
这首诗是王夫之对泾阳先生虞山书院语录的读后感,表达了对先生学问的敬仰和对其思想深邃的赞叹。首句“泾阳先生不复作”暗示了先生已逝,但其遗著仍被珍藏在县里的高阁中,体现了后人的尊崇。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比喻,如“彩虹垂天”、“大造徒尔鼓空橐”,描绘出先生思想的璀璨与深远,仿佛他的智慧犹如彩虹,空洞的囊袋(暗指著作)却蕴含无穷。
“永陵之季狂澜惊”以永陵(明朝皇帝陵墓)的比喻,形容先生的思想如同狂澜,震撼人心。“倒吹枯瓠为玉笙”则形象地展示了先生的创新精神,将枯涩的知识转化为美妙的声音。诗人接着赞美先生的学识,说他能捕捉到真理的光影,即使失足也能保持轻盈与清明。
“先生两足不妄插”象征先生的稳重,他像银汉中的支柱,支撑着知识的天空。诗人感叹自己无法用言语传达先生的思想深度,只能通过阅读来感受。“毫发析作千万片,一丝独飞挂匹练”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先生思想的细致入微和深远影响。
最后两句“亭亭万岁终不欹,世人皆见莫能见”强调先生思想的永恒与独特,虽然世人难以完全理解,但其价值历久弥新。全诗以“呜呼”引出对麟(麒麟)凤(凤凰)般才德的忧虑,暗示后世可能无人能继承先生的风范,而自己只能在深夜秉烛研读,期待明日的光明。
整体来看,这首诗是对一位伟大学者的深情缅怀和敬仰,同时也揭示了对知识传承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