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出处:《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 其二十一》
魏晋 · 无名氏
远送新行客,戚暮乃来归。
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
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
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
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
孤魂游穷暮,飘遥安所依。
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
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
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
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
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
孤魂游穷暮,飘遥安所依。
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
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深沉哀思和对逝者生命无常的感慨的诗。诗人以一个远送新行客,暮晚归来却得知爱子已故的情景,抒发了对逝去生命的追念和哀痛。
"远送新行客,戚暮乃来归"一句设定了整个情境的背景,是诗人在外奔波劳碌,直到傍晚才得以归家,但这个期待中的团聚却换来了悲伤的消息。"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中,“妻妾向人悲”透露出家庭成员对逝去者的哀痛。
诗人的哀思在"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一句达到高潮点。这里的“光辉”隐喻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诗人得知爱子的消息时,已经是日落黄昏之际,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和遗憾。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对逝去者未能及时相见的懊悔。"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则是对逝去者墓地的描绘,通过荒凉的自然景象凸显出生命的消逝和孤独。
接下来的"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一句,则直接触及了死亡的主题。"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表达了对逝去者生前的无常和死后的哀思,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孤魂游穷暮,飘遥安所依"一句中,“孤魂”形象化了逝者的灵魂在死亡后仍然徘徊不息,而“飘遥安所依”则是诗人对于逝者灵魂何处安歇的迷茫和哀伤。
最后,"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一段,表达了对逝去者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而"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则是诗人对于生命不可抗拒的宿命以及短暂性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逝者哀思的表达,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死亡、生命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