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中原万里馀,殆非孱德所宜居
出处:《观三王吟》
宋 · 邵雍
一片中原万里馀,殆非孱德所宜居。
夏商正朔犹能布,汤武干戈未便驱。
泽火有名方受革,水天无应不成需。
详知仁义为心者,肯作人间浅丈夫。
夏商正朔犹能布,汤武干戈未便驱。
泽火有名方受革,水天无应不成需。
详知仁义为心者,肯作人间浅丈夫。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中原:古代中国中心地区,这里指广阔的地域。孱德:形容德行虚弱,无力统治。
正朔:古代帝王改换历法称为正朔,象征政权更迭。
干戈:兵器,代指战争。
泽火:古人认为水火有象征意义,此处可能指变革的力量。
革:改革、变革。
水天:形容广阔无垠的天地。
仁义:儒家伦理中的仁爱与道义。
浅丈夫:指只顾眼前利益,缺乏深度和远见的人。
翻译
广阔的中原大地绵延万里,恐怕不是虚弱德行所能长久居住的地方。夏朝和商朝的正统仍然能够推行,但用武力驱逐汤武这样的英雄并不合适。
只有当变革之火得到恰当的名分时,才会接受改革,水天相接之处没有响应就无法形成需求。
真正明白仁义为本的人,怎会甘愿做世间肤浅之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哲学家邵雍的《观三王吟》,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分析,表达了对古代贤君夏商周三代的敬仰以及对仁义道德的推崇。首句“一片中原万里馀”描绘了广阔的地域,暗示历史的深远;“殆非孱德所宜居”暗指只有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统治这样的大国。
接下来,“夏商正朔犹能布”赞扬了夏商两代君主能够推行正确的历法,象征着他们的政治清明;“汤武干戈未便驱”则提及商汤伐桀和周武王伐纣的故事,强调了他们以正义之师平定乱世的能力。
“泽火有名方受革”借自然现象比喻变革,暗示王朝更迭是顺应天意的;“水天无应不成需”进一步阐述天地之道,认为仁义之理不可或缺。“详知仁义为心者”指出真正理解仁义之人,不会轻易发动战争,而是以和平方式治理国家。
最后两句“肯作人间浅丈夫”是对那些只知道追求个人利益、缺乏仁义胸怀之人的批评,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领袖的期待,即具备深沉仁义之心,不为浅薄之事所动。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展现了邵雍对于治国理念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