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岂有先生非乐毅,何曾太子识荆轲全文

岂有先生非乐毅,何曾太子识荆轲

出处:《读荆轲传作六首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读书击剑未蹉跎,儒雅偏于慷慨多。
岂有先生非乐毅,何曾太子识荆轲
燕风已起离骚赋,楚调如追易水歌。
壮士至今犹发指,寇雠长枕报秦戈。

鉴赏

此诗《读荆轲传作六首(其三)》由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荆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英雄气概的赞美与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首句“读书击剑未蹉跎”,开篇即以“读书击剑”点出荆轲的双面形象,既为文人墨客,又兼武勇之士,表达了荆轲在文武两方面的卓越才能,未有虚度光阴。

“儒雅偏于慷慨多”一句,进一步刻画了荆轲的个性特征,既有儒者的温文尔雅,又有慷慨激昂的豪情,展现出其复杂而立体的人物形象。

“岂有先生非乐毅,何曾太子识荆轲”两句,通过对比乐毅与荆轲,强调了荆轲的独特性。乐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而荆轲则是刺客,两者虽同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但荆轲以其独特的身份和行动,显得更为独特和不凡。

“燕风已起离骚赋,楚调如追易水歌”两句,运用典故,将荆轲的故事与古代文学作品相联系,通过“离骚赋”和“易水歌”这两个意象,描绘出荆轲行动的背景和氛围,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荆轲行为的敬仰之情。

“壮士至今犹发指,寇雠长枕报秦戈”结尾两句,直接抒发了对荆轲及其行动的感慨。通过“壮士”这一称谓,表达了对荆轲英勇行为的赞美;“至今犹发指”则强调了这种情感的持久性和强烈性;“寇雠长枕报秦戈”则暗示了荆轲行动的意义和影响,表达了对正义与复仇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荆轲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个人魅力,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英雄主义、正义与复仇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