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要识元规否,去住和光却黯然
出处:《元夕赋得“暗尘随马去”》
明 · 成鹫
为看鳌山跨锦鞯,飞埃红雾杂连钱。
邻虚冉冉随衔勒,野马纷纷逐管弦。
弱质半依韩国树,微躯愿执祖生鞭。
时人要识元规否,去住和光却黯然。
邻虚冉冉随衔勒,野马纷纷逐管弦。
弱质半依韩国树,微躯愿执祖生鞭。
时人要识元规否,去住和光却黯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热闹非凡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节日的繁华与喜庆。首句“为看鳌山跨锦鞯”,以鳌山(元宵节装饰物)与锦鞯(华丽的马鞍)相映衬,营造出节日中装饰华丽、色彩斑斓的氛围。接着,“飞埃红雾杂连钱”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飞扬的尘埃比作红雾中的零钱,形象地描绘了人群熙攘、灯火辉煌的景象。
“邻虚冉冉随衔勒,野马纷纷逐管弦”两句,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热烈气氛。邻近的房屋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朦胧而温暖,如同随着马匹前行的轻烟;而远处的人群则如同追逐着音乐声的野马,四处游走,充满活力。这两句通过动态的描写,展现了元宵节上人们尽情欢愉、忘我沉浸的场景。
“弱质半依韩国树,微躯愿执祖生鞭”两句,诗人借用了典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向往。韩国树可能是指一种象征性的树木,而“祖生鞭”则是古代官员出行时所持的仪仗之一,这里用来表达诗人希望在节日中能够有所作为,既体现了对传统礼仪的重视,也寄托了个人的理想与抱负。
最后,“时人要识元规否,去住和光却黯然”两句,诗人以反问的方式,提出一个深思的问题:在这样欢乐的时刻,人们是否还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明?“和光”指的是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处,“黯然”则暗示了一种淡淡的忧郁或反思的情绪。这不仅是对节日狂欢的反思,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提醒人们在享受节日的同时,也不应忘记内心的平静与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成功地捕捉了元宵节的热闹与喜庆,同时也蕴含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个人理想与抱负的追求,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