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持般若剑,终日带浮囊
出处:《诗偈 其二十四》
唐 · 庞蕴
惭愧好心王,生在莲华堂。
恒持般若剑,终日带浮囊。
常怀第一义,外国赖恩光。
五百长者子,相随归故乡。
恒持般若剑,终日带浮囊。
常怀第一义,外国赖恩光。
五百长者子,相随归故乡。
注释
惭愧:对自己有自省和谦卑之心。莲华堂:比喻清净或神圣的居所。
般若剑:象征智慧的武器。
浮囊:救生工具,这里可能指佛法的庇护。
第一义:佛法中的最高真理。
外国:指异国他乡。
赖恩光:依赖恩典和光明。
五百长者子:佛教中形容修行者的身份,或是有影响力的人。
故乡:返回原来的居住地或祖国。
翻译
我深感羞愧,因有幸生于莲花般的殿堂。我持守智慧之剑般若,每日佩戴着救生的浮囊。
心中常记佛法至高无上,远方国度依赖我的恩德照耀。
我是五百长者之子,如今带领他们回归故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好心王的高僧,居住在莲华堂中。诗人通过对好心王持戒和修行的描述,展示了他不仅精进佛法,而且具备悲悯之心,愿为众生带来光明。
"恒持般若剑"表达了好心王对于智慧的追求与坚守,而"终日带浮囊"则隐含着他的清贫和淡泊名利。"常怀第一义"强调了他对佛法深层涵义的理解和执着。
最后两句"外国赖恩光,五百长者子,相随归故乡"描绘了一幅好心王带领众多弟子的场景,他不仅在国内传播佛法之光,而且其影响力远及国外,受到众人的依赖和尊敬。他的门下有五百位高僧,他们跟随他回到故乡,可以想见其威望之大,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推广。
整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位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佛教高僧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唐代佛教的盛行和对外交流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