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子身自漆,长弘血成碧
出处:《送行中斋三首 其二》
宋 · 文天祥
神龙荡失水,驯扰终未得。
威凤虽在薮,肯顾鸡鹜食。
所以古之人,受变心不易。
亳鼎已迁周,西山竟肌瘠。
豫子身自漆,长弘血成碧。
何尝怨废兴,而或二心迹。
坚白不在缁,羔裘良自惜。
此谊公素明,俗见或未识。
威凤虽在薮,肯顾鸡鹜食。
所以古之人,受变心不易。
亳鼎已迁周,西山竟肌瘠。
豫子身自漆,长弘血成碧。
何尝怨废兴,而或二心迹。
坚白不在缁,羔裘良自惜。
此谊公素明,俗见或未识。
注释
神龙:比喻强大的势力或权威。驯扰:驯服、安定。
威凤:象征高贵的君主或贤人。
薮:草丛、沼泽。
受变心不易:接受改变的决心不易动摇。
亳鼎:夏朝的国宝,象征政权。
周:周朝。
豫子:历史人物,可能指豫让。
长弘:可能指豫让的朋友。
废兴:兴衰。
二心迹:有二心的行为。
坚白不在缁:比喻事物的本质不在表面。
羔裘:洁白的皮衣。
公素明:公众普遍明白。
俗见:世俗的看法。
翻译
神龙失去了原有的威力,始终无法恢复平静。凤凰虽然居住在草丛中,又怎会去吃鸡鸭的食物。
古人深知变化不易,接受命运的转变。
夏朝的国都已迁移到周地,西方的山川也因此荒芜贫瘠。
豫子亲自涂漆以示忠诚,长弘的血染成了绿色。
他们从未抱怨过兴衰,内心始终如一。
真理不在于外表的黑白,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在。
这种忠诚,公众普遍明白,但世俗见解可能并未察觉。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怀旧和忠诚之情的诗歌。开篇"神龙荡失水,驯扰终未得"描绘了一种力量虽大但难以掌控的状态,暗示着作者内心对于已逝时光的无力感和不舍。
接着"威凤虽在薮,肯顾鸡鹜食"则通过对比凤凰与鸡鹜的饮食差异,表达了高洁之物不屑一顾低俗之事的态度,这里凤凰象征着高贵和理想,而作者可能在借此抒发自己对于纯粹和高尚追求的坚持。
"所以古之人,受变心不易"这句话则表明了古人面对变化时,内心难以轻易改变,这里传达了一种对于历史的尊重以及对于信念的坚守。
随后的"亳鼎已迁周,西山竟肌瘠。豫子身自漆,长弘血成碧"则是对古代文化和英雄事迹的追忆,通过对器物的描绘(如亳鼎)和人物的牺牲(如豫子),表达了作者对于过往文明的怀念以及对于英雄献身的赞美。
"何尝怨废兴,而或二心迹"这句话则揭示出作者对历史变迁中忠诚与背叛的反思,表达了一种不论时代如何变化,都坚守一颗忠诚之心的态度。
最后"坚白不在缁,羔裘良自惜。此谊公素明,俗见或未识"则通过对比珍贵物品(如坚白和羔裘)的保养与一般人的看法,强调了作者对于真正价值的认识和保护,这里的"此谊公素明"可能是指诗中的思想主旨,是一份清醒而明智的理解,而"俗见或未识"则表达了一种对世人常见却又常忽略的深刻真理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多个层面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敬畏、对于忠诚的坚守以及对于高贵与纯粹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