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妙处乃萃此,韪矣君家百尺楼
出处:《题光风霁月楼》
宋末元初 · 方凤
人间底处无风月,知用何时最佳绝。
芳播崇楼淑气浮,影涵古桂清辉发。
向来雅重无极翁,洒落襟怀与此同。
去之百世犹彷佛,宛见道貌匡庐中。
谁题品语黄太史,大书四字紫阳子。
今从建水得此本,如拾蠙珠捲文绮。
携归八咏双溪州,晏然直与造化游。
无边妙处乃萃此,韪矣君家百尺楼。
芳播崇楼淑气浮,影涵古桂清辉发。
向来雅重无极翁,洒落襟怀与此同。
去之百世犹彷佛,宛见道貌匡庐中。
谁题品语黄太史,大书四字紫阳子。
今从建水得此本,如拾蠙珠捲文绮。
携归八咏双溪州,晏然直与造化游。
无边妙处乃萃此,韪矣君家百尺楼。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人间底处无风月,知用何时最佳绝"表达了对静谧月夜的向往,以及这种时刻是最为理想的选择。"芳播崇楼淑气浮,影涵古桂清辉发"则描写了一种楼台之间流动的花香和桂树投射下的清朗月光。
诗人通过"向来雅重无极翁,洒落襟怀与此同"表达了自己与古代高洁之士的精神相通,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胸襟。"去之百世犹彷佛,宛见道貌匡庐中"则是说即使过了很长时间,也能感受到那种超然物外的禅意。
接下来的"谁题品语黄太史,大书四字紫阳子"可能是在提及某位诗人或文学家的评价,而"今从建水得此本,如拾蠙珠捲文绮"则表明诗人现在得到了一份珍贵的文献,感受就像捡起了珍珠一般。
最后两句"携归八咏双溪州,晏然直与造化游。无边妙处乃萃此,韪矣君家百尺楼"则是诗人将这种美好的心境和文献带回自己的居所,与自然之美进行交流,同时赞美自己家的高楼是收藏这些美好之地。
整首诗通过对月夜、桂影、古风等元素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