悌为儿童时,受知丞相素
出处:《咏史三十一首》
清 · 黄毓祺
悌为儿童时,受知丞相素。
常恐不得死,仰负名贤顾。
乃知名下士,关系非细故。
几幸出其门,愿言步亦步。
盛名不自爱,渝节而攺度。
举世遂靡然,岂非为所误。
常恐不得死,仰负名贤顾。
乃知名下士,关系非细故。
几幸出其门,愿言步亦步。
盛名不自爱,渝节而攺度。
举世遂靡然,岂非为所误。
鉴赏
此诗《咏史三十一首(其十五)》由清代诗人黄毓祺所作,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探讨了名望与节操的关系,以及社会风气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首句“悌为儿童时,受知丞相素”,描绘了一个孩童时期即受到高官丞相赏识的情景,暗示了名望的早期影响。接着,“常恐不得死,仰负名贤顾”表达了对辜负恩师期望的深深忧虑,体现了对名望的敬畏和责任感。
“乃知名下士,关系非细故”指出即便在名下的士人,其言行举止也非小事,强调了名望带来的责任和约束。随后,“几幸出其门,愿言步亦步”表达了渴望跟随恩师脚步,追求高尚品德的愿望。
“盛名不自爱,渝节而攺度”揭示了主人公虽享有盛名却不自我陶醉,而是坚守节操,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展现了高尚人格的魅力。最后,“举世遂靡然,岂非为所误”则反思了整个社会风气因名望而变得浮躁,提出疑问是否是名望误导了人们的价值观。
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深刻探讨了名望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体在名望面前如何保持自我,坚持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