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搴木末,已见离骚就
出处:《廨后木芙蓉》
宋 · 梅尧臣
托根地虽卑,凌霜花亦茂。
物禀固不迁,人情自为陋。
幸与时菊开,谁嗟发孤秀。
楚人搴木末,已见离骚就。
物禀固不迁,人情自为陋。
幸与时菊开,谁嗟发孤秀。
楚人搴木末,已见离骚就。
注释
托根:扎根。地虽卑:土壤虽低洼。
凌霜花:在霜雪中盛开的花。
茂:繁茂。
物禀:事物的本性。
固:本来。
不迁:不变迁。
人情:人性。
自为陋:自然显得鄙陋。
幸:幸运。
时菊:秋季的菊花。
开:开放。
发孤秀:独自显眼。
楚人:古代楚国人。
搴:采摘。
木末:树梢。
离骚:屈原的长诗《离骚》。
就:完成,达到。
翻译
根植虽低微,但凌霜花朵依然繁盛。万物本性不易改变,人心却常有鄙陋之处。
有幸与秋菊同开,无人哀叹我独自出众。
楚人攀折树梢,已能预见《离骚》的成就。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廨后木芙蓉》,通过对木芙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坚贞品格的赞美和对世俗偏见的反思。首句“托根地虽卑”写木芙蓉虽生长在低洼之地,但其生命力顽强;“凌霜花亦茂”则赞美它在严霜中依然绽放得繁盛。接下来,“物禀固不迁”强调事物的本性不会因环境而改变,暗示木芙蓉的品质恒定如一。
诗人进一步指出,“人情自为陋”,人的观念有时会显得狭隘,与木芙蓉的高尚相比显得鄙陋。然后以“幸与时菊开”表达木芙蓉适时开放,与菊花一样具有高洁的节操,无人能贬低其独自绽放的美。“谁嗟发孤秀”进一步赞扬其独特而不凡的风采。
最后两句“楚人搴木末,已见离骚就”引用典故,楚人指屈原,他曾在《离骚》中表达过对高洁品性的追求。诗人借此说,木芙蓉的孤秀如同屈原的精神,已经融入了《离骚》的意境之中,寓意深远,富有哲理。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木芙蓉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向往和对世俗偏见的批判,展现了梅尧臣深沉的文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