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爱儿心,针针自成就
出处:《出檀衣赞二首 其一》
宋 · 释德洪
古佛身上衣,佛佛相付授。
慈母爱儿心,针针自成就。
是故吾双峰,自少至白首。
护惜如镜奁,一尘不敢受。
何以出檀名,此时无别虑。
如持油钵行,如蹑独木渡。
永怀毗尼藏,一旦成万古。
纷纷五群众,来观亦顶礼。
平时放逸心,化作额间泚。
将见衣匣前,泚流似江水。
咨尔淮山神,守护当奉职。
无使尘涴侵,无使云润湿。
谛观不敢瞬,心折三叹息。
慈母爱儿心,针针自成就。
是故吾双峰,自少至白首。
护惜如镜奁,一尘不敢受。
何以出檀名,此时无别虑。
如持油钵行,如蹑独木渡。
永怀毗尼藏,一旦成万古。
纷纷五群众,来观亦顶礼。
平时放逸心,化作额间泚。
将见衣匣前,泚流似江水。
咨尔淮山神,守护当奉职。
无使尘涴侵,无使云润湿。
谛观不敢瞬,心折三叹息。
鉴赏
这首诗以“出檀衣”为题,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佛法传承与修行者精神境界的深刻思考。诗中将“古佛身上衣”比作佛法的传承,强调了佛法从一代传到另一代的过程,如同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一样,充满了深情与细致。诗人以此表达对佛法传承的尊重与珍视。
接着,诗人提到自己从年轻到年老,始终像守护镜子的奁盒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佛法,不让任何尘埃玷污。这不仅体现了对佛法的虔诚之心,也暗示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佛法的不懈守护。
“何以出檀名,此时无别虑。”这一句则进一步解释了“出檀衣”的意义,即通过这件衣服的制作和使用,可以体现修行者的纯净心性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而无需额外的考虑或顾虑。
后半部分,诗人以“如持油钵行,如蹑独木渡”描绘了修行者在佛法道路上的艰难与坚定,比喻他们如同手持油钵前行,小心翼翼,又如同踏过独木桥,步步为营。这形象地展现了修行者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谨慎与执着。
“永怀毗尼藏,一旦成万古。”这句话强调了佛法的永恒价值,即使在短暂的一生中,修行者也能通过遵循佛法的教义,留下深远的影响,成为万古流传的典范。
最后,诗人描绘了众多信徒前来观瞻的情景,他们的内心因佛法的启迪而发生转变,从最初的放逸变为恭敬与敬畏。这反映了佛法对人心的深刻触动和转化力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出檀衣”的赞美,不仅颂扬了佛法的神圣与伟大,也表达了对修行者精神境界的崇敬,以及佛法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影响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