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说笼鹅成故事,揖余袖手返吴门
出处:《公瑕为余书道德经戏谢》
明 · 王世贞
昙?村头夜雷雨,敕取真文向天去。
天上唯贪逸少书,人间岂断伯阳语。
周郎妙摄山阴魂,一扫重睹五千言。
厌说笼鹅成故事,揖余袖手返吴门。
天上唯贪逸少书,人间岂断伯阳语。
周郎妙摄山阴魂,一扫重睹五千言。
厌说笼鹅成故事,揖余袖手返吴门。
鉴赏
此诗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名为《公瑕为余书道德经戏谢》。诗中以夸张与幽默的手法,描绘了公瑕为诗人书写《道德经》的情景,并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对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见解。
首句“昙?村头夜雷雨”,以夜晚雷雨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神秘而静谧的氛围,仿佛预示着某种超凡脱俗的力量即将显现。接着,“敕取真文向天去”一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公瑕的行为比作是受命于天,去获取宇宙间的真理,充满了庄重与神圣感。
“天上唯贪逸少书,人间岂断伯阳语”两句,巧妙地将道家创始人老子(伯阳)与书法家王羲之(逸少)联系起来,既体现了对道家思想的崇敬,也暗含了对书法艺术的赞赏。这里通过对比天上与人间,表达了对道家哲学与艺术追求的双重向往。
“周郎妙摄山阴魂,一扫重睹五千言”中的“周郎”指三国时期的周瑜,此处借指公瑕的高超技艺,如同周瑜般能捕捉到山阴的灵魂,展现出公瑕书写《道德经》时的神韵与魅力。同时,“一扫重睹五千言”则强调了公瑕书写速度之快,以及《道德经》内容的深远影响。
最后,“厌说笼鹅成故事,揖余袖手返吴门”两句,以“笼鹅”这一典故,形象地表达了对过去繁琐礼仪的厌倦,暗示了诗人对自由与简朴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通过“揖余袖手返吴门”的动作,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归隐自适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不仅展现了公瑕高超的书法技艺,也蕴含了对道家哲学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