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月不终夕,孤灯难竟宵
出处:《答卢雁林来韵》
明 · 成鹫
近水识潮信,盈盈时复消。
所思半城市,相望一迢遥。
好月不终夕,孤灯难竟宵。
故山有丛桂,行矣不须招。
所思半城市,相望一迢遥。
好月不终夕,孤灯难竟宵。
故山有丛桂,行矣不须招。
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首句“近水识潮信,盈盈时复消”运用自然景象比喻情感的起伏,水边的潮汐象征着情感的波动,时有时无,形象地表达了情感的复杂与难以捉摸。
“所思半城市,相望一迢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距离感,城市与远方的相望,不仅指空间上的距离,也暗含着心灵的隔阂和难以跨越的障碍。这种情感的表达,既真实又深刻,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好月不终夕,孤灯难竟宵”则通过月亮和灯火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寂静与孤独,好月虽美,却不能长久;孤灯虽亮,却难以照亮整个夜晚。这两句诗将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消逝巧妙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最后,“故山有丛桂,行矣不须招”以自然景色作为结尾,寓意深远。故山之桂,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归宿与寄托,即使远行,也不需他人召唤,暗示了诗人对自由与独立的追求,以及对内心世界的坚定信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情感的波动、时间的流逝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追求,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