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忽在素壁上,几杖却对阴崖前
出处:《曾夔州座右山水图》
宋 · 晁公溯
华堂左右皆山川,登堂一见心茫然。
松林忽在素壁上,几杖却对阴崖前。
百年老树横高枝,正当太古阴云垂。
近前细看才拱把,生气凛凛如十围。
尚想昔年初下笔,指顾江山生咫尺。
梁栋已受长风吹,衣裘若溅洪涛湿。
回山倒海不作难,此意谁能传笔端。
李成骨朽道宁死,况复郑虔杨契丹。
吾知此图未易逢,颇思摹写置座中。
鹅溪生绡不难致,只恐今世无良工。
松林忽在素壁上,几杖却对阴崖前。
百年老树横高枝,正当太古阴云垂。
近前细看才拱把,生气凛凛如十围。
尚想昔年初下笔,指顾江山生咫尺。
梁栋已受长风吹,衣裘若溅洪涛湿。
回山倒海不作难,此意谁能传笔端。
李成骨朽道宁死,况复郑虔杨契丹。
吾知此图未易逢,颇思摹写置座中。
鹅溪生绡不难致,只恐今世无良工。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华堂:豪华的大厅。茫然:困惑不解。
松林:松树。
素壁:洁白的墙壁。
阴崖:阴暗的崖边。
拱把:一抱。
生气:生命力。
十围:十人合抱的粗度。
昔年:过去。
咫尺:眼前。
梁栋:房屋的梁柱。
洪涛:大浪。
回山倒海:形容气势宏大。
笔端:笔下。
骨朽:人已去世。
道宁死:坚守道义至死。
鹅溪生绡:高质量的生丝纸张。
良工:技艺高超的画家。
翻译
富丽堂皇的厅堂四周都是山水,初次登堂入室心中一片茫然。松树仿佛突然出现在洁白的墙壁上,拐杖却对着阴暗的崖边。
一棵百年老树横生出高大的枝干,正笼罩在古老的阴云之下。
走近细看,树干粗仅一抱,生机勃勃,仿佛有十人合抱那么粗。
想起当初初执笔时,指点江山,感觉就在眼前。
梁柱已承受过长风的吹拂,衣物似乎被洪涛打湿一般。
即使能翻山倒海,这样的意境也难以落笔描绘。
李成、郑虔、杨契丹等人虽已去世,这种艺术精神难以传承。
我知道这幅画不易得,很想临摹下来放在座位旁。
鹅溪的生丝容易获取,只是担心当今世上没有技艺精湛的画家。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公溯对曾夔州座右山水图的赞叹与欣赏之作。诗人首先描绘了画中的壮丽景象,华堂四周环绕着山川,令人心生迷茫,但当目光落在画面上,松林如同在素壁上生长,而几杖和阴崖又构成了一幅深邃的画面。他感叹画中百年老树虽枝干横斜,却仿佛来自太古,充满生机,即使细看其小,也能感受到其磅礴的气势。
诗人回忆起画家初绘此图时,仿佛江山就在眼前,梁栋和人物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风吹雨打的动态。他称赞画技高超,能够将回山倒海的壮丽景象轻松呈现,然而这样的艺术造诣并非人人能及,即便是李成、郑虔、杨契丹这样的大师也难以企及。
诗人感慨这幅画的难得,希望能将其临摹下来,挂在自己的座位旁以供欣赏。虽然鹅溪生绡(高质量的纸张)获取不难,但他担忧当今世上可能已经找不到技艺精湛的匠人来复制这幅杰作了。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曾夔州山水画的高度评价和对艺术传承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