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发千樯下,应无更远人
出处:《送客归新罗》
唐 · 项斯
君家沧海外,一别见何因。
风土虽知教,程途自致贫。
浸天波色晚,横笛鸟行春。
明发千樯下,应无更远人。
风土虽知教,程途自致贫。
浸天波色晚,横笛鸟行春。
明发千樯下,应无更远人。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沧海外:形容非常遥远的海边。何因:什么原因,指重逢的原因。
程途:旅途。
致贫:因为旅途而变得贫困。
浸天波色:满天的海浪颜色。
横笛:吹奏的笛子。
明发:天亮时。
千樯:众多的船只。
更远人:更远的朋友。
翻译
您家居住在遥远的海边,我们分别后何时能再见呢?虽然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但旅途遥远导致我变得贫困。
傍晚时分,海浪漫天,晚风吹过,横笛声中仿佛有春天的鸟儿在飞翔。
明天早晨在繁多的船只下启程,应该不会再遇到更远的朋友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和不舍。开篇“君家沧海外,一别见何因”两句,设置了一种离别的空间感,朋友之远在大海彼岸,别离的原因无从细究,这里既有地理上的遥远,也蕴含了情感上的隔阂。
“风土虽知教,程途自致贫”表明尽管自然环境和习俗可能给人以教育,但旅途中的艰辛自会使人变得贫穷。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旅途的艰难与孤独。
“浸天波色晚,横笛鸟行春”则描绘了一幅景象丰富的画面。晚风吹拂着波光,与横飞的笛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片春意盎然的氛围。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于友情和美好时光的珍视。
“明发千樯下,应无更远人”则是送别之际,对朋友离去后的祝愿。诗人希望在这清晨的时刻,朋友能够顺利启程,不再遇到更远的旅途。这既是对朋友的关心,也是对彼此相隔两地之后,内心深处的不舍与牵挂。
整首诗通过送别的情景,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人文关怀和自然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