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将谁欺,欺天天不信
出处:《两当轩集有何事不可为咏史二首即效其体》
清 · 俞樾
何事不可为,乃妄学尧舜。
功高国愈危,权重主亦震。
九锡书方来,三让表已定。
天子愿避贤,群公竞劝进。
太常具礼仪,太史奏瑞应。
于是高筑坛,威仪一何盛。
曰皇帝臣某,谨以元牡请。
神器无久旷,天位宜早正。
臣敢执小节,而久稽大命。
乃召故君来,朕命尔其听。
庸建尔上公,往哉罔勿敬。
无何让王薨,乃以天子赠。
车驾自临送,震悼若弗胜。
呜呼将谁欺,欺天天不信。
唐宋均尔尔,吾无责魏晋。
功高国愈危,权重主亦震。
九锡书方来,三让表已定。
天子愿避贤,群公竞劝进。
太常具礼仪,太史奏瑞应。
于是高筑坛,威仪一何盛。
曰皇帝臣某,谨以元牡请。
神器无久旷,天位宜早正。
臣敢执小节,而久稽大命。
乃召故君来,朕命尔其听。
庸建尔上公,往哉罔勿敬。
无何让王薨,乃以天子赠。
车驾自临送,震悼若弗胜。
呜呼将谁欺,欺天天不信。
唐宋均尔尔,吾无责魏晋。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俞樾的《两当轩集·有何事不可为咏史二首(其一)》,他以咏史的方式,评论古代帝王的行为。诗中批评了某些君主妄图效仿尧舜那样的圣德,然而过度追求功业和权位反而导致国家危机和个人权威动摇。诗人提到“九锡”和“三让”的典故,暗示权力交接中的虚伪与矫饰,天子本意让贤,但群臣却争相推举,形成了一种讽刺的场面。
在仪式上,尽管庄重盛大,但诗人认为这种行为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贤者不应恋栈高位。随后,故君退位,新君登基,然而不久故君去世,天子以尊荣追赠,显示出权力更迭的无情。诗中通过“无何让王薨”表达了对这种命运无常的感慨,最后以“唐宋均尔尔,吾无责魏晋”总结,指出历史上的这类现象并非仅限于特定朝代,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诗人借此表达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当时政治风气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