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童索纸赋新诗,诗成字字清如玉
山堂聚观杂贤鄙,人人欢然如所欲。
独馀耆年视凝远,就观尚如隔罗縠。
筠床瓦枕试新凉,小雨南风正清熟。
岸中一笑山答响,我亦为君聊捧腹。
晚晴轩槛亦何有,隔屋茶烟度修竹。
呼童索纸赋新诗,诗成字字清如玉。
人间何从有此客,满腹精神真可掬。
我惭衰老亦作诗,譬如菌芝生朽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山谷中的雅集情景,充满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趣。首句“颍皋擘窠书棐几”以“擘窠书”比喻书法的雄健,形象地描绘出书法作品在棐几上的壮观景象,暗示了山谷中文化氛围的浓厚。接着,“玉勒银钩照林麓”进一步渲染了书法艺术的高雅与明亮,仿佛照亮了山林,让读者感受到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山堂聚观杂贤鄙,人人欢然如所欲”描绘了山堂内众人聚集,无论是贤者还是鄙人,都沉浸在艺术的喜悦之中,各得其所。这种包容与和谐的场景,体现了诗人对艺术普及与社会和谐的向往。
“独馀耆年视凝远,就观尚如隔罗縠”则通过对比,强调了老一辈学者对于艺术的深邃理解和独特视角,即使隔着一层轻纱,也能洞察艺术的精妙之处。这不仅赞美了老学者的智慧,也表达了对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视。
“筠床瓦枕试新凉,小雨南风正清熟”描绘了夏日傍晚,诗人与友人在竹床上、瓦枕上享受微风与细雨带来的清凉,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惬意的氛围。这一场景既展现了生活的闲适,也暗含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晚晴轩槛亦何有,隔屋茶烟度修竹”则通过晚晴时分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宁静与和谐的气氛。透过窗户看到的茶烟袅袅,穿过修长的竹林,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象征着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最后,“呼童索纸赋新诗,诗成字字清如玉”表现了诗人即兴创作的情景,字字珠玑,如同玉石般清亮,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艺术的热爱。
“人间何从有此客,满腹精神真可掬”表达了诗人对能够与如此高雅之士相聚的感慨,同时也赞美了这些人的精神世界丰富而纯净,如同可以捧起的珍宝。
“我惭衰老亦作诗,譬如菌芝生朽木”则是诗人自谦之语,虽已年迈,但依然能创作诗歌,就像菌芝生长于朽木之上,寓意着生命不息、创造不止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与哲思的画面,展现了艺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