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能执两端,功在进一篑
出处:《中山为舜中赋》
宋末元初 · 龚璛
舜中山中来,手持中山记。
我吟山中诗,石砺攻玉粹。
先正司马公,常念一中字。
当时伊川程,初不以为是。
人生所谓命,受之于天地。
未有字义前,此念何所寄。
日用而不知,礼乐本孝弟。
圣贤岂异人,众以华嵩企。
舜中学既优,具见诸行事。
立剖是与非,敢问何所自。
于焉道无陂,政尔心得位。
知能执两端,功在进一篑。
堂堂大丈夫,万物皆我备。
乃今为中山,转欲生疏义。
寂然不动时,更不容拟议。
我吟山中诗,石砺攻玉粹。
先正司马公,常念一中字。
当时伊川程,初不以为是。
人生所谓命,受之于天地。
未有字义前,此念何所寄。
日用而不知,礼乐本孝弟。
圣贤岂异人,众以华嵩企。
舜中学既优,具见诸行事。
立剖是与非,敢问何所自。
于焉道无陂,政尔心得位。
知能执两端,功在进一篑。
堂堂大丈夫,万物皆我备。
乃今为中山,转欲生疏义。
寂然不动时,更不容拟议。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末期诗人龚璛的作品《中山为舜中赋》。诗人通过描述舜中山中行进,手握中山的历史记载,引出对“中”这一哲学概念的探讨。他引用先贤司马公和伊川程的思想,指出“中”字的重要性,认为它源自天地赋予的人生使命,体现在日常的礼乐之中,即孝悌之道。诗人强调圣贤并非异于常人,而是众人仰望的对象,舜的“中”道体现在他的行为实践中。
接着,诗人深入剖析“中”的含义,认为真正的“中”在于公正判断是非,敢于质疑并不断进步。他认为,作为堂堂君子,应具备包容万物的胸怀,但当他成为中山之主后,似乎对“中”之道产生了疏离。最后,诗人强调在静默无言的时刻,对于“中”的理解不应有丝毫动摇,体现了对“中庸”理念的坚守。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历史人物为背景,探讨了儒家“中庸”思想的实践与个人修养,展现出诗人对道德哲学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