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筵初设绅缨列,延阁编书萃才杰
东风不锁玉楼春,花落当时后庭树。
美人家住凤山坳,雪卷横江万顷潮。
云气阴连三岛近,海门晴拔两峰高。
疏帘展卷清朝坐,曲几篝灯宵未卧。
凤飞千仞不归来,频见万松山月堕。
九苞览德今朝天,美人追随青云边。
黄旗紫盖葱茏起,彩章五色同翩翩。
置身阿阁依霄汉,珠树璚花互辉焕。
亲听箫韶奏九成,嗈嗈声在瑶台畔。
应思高卧凤山云,水影林光几度新。
野鸟独怜山寂寞,一声啼断翠华春。
别来书舍浑如旧,芳草间花自增秀。
已闻名誉重穿杨,未许思家问垂柳。
风流白晰方青年,骏马金羁被锦鞯。
丹凤城中朝谒下,何人不羡玉堂仙。
况尝远作乘轺使,西北山川归揽辔。
未誇天上泛灵槎,尽入胸中作奇气。
忆余少觅钱塘游,月中折桂西风秋。
可怜与子未相识,不向凤山寻少留。
老来遇子芙蓉阙,屈指流光十馀阅。
琐闱应制午阴移,紫禁候朝清漏彻。
同侍銮舆幸辟雍,千官珂佩如云从。
退归一望春无限,满袖天香紫陌风。
讲筵初设绅缨列,延阁编书萃才杰。
就中我最知子深,楚楚真雏产丹穴。
西蜀徒称庞士元,河东不用推三绝。
丝绳玉缸春酒香,几回共醉黄金觞。
华筵错落罗绮食,星河银烛交荧煌。
后予簪笔承华侍,子录勋绩书旂常。
玉墀同簉鹓鹭序,东阁西清严禁籞。
此际终朝迹稍疏,每逢休暇多相与。
我今为子歌凤山,兴落书窗绿萝雨。
剑花出匣秋莲开,看子爽迈非凡才。
育成羽仪备炳蔚,当年本自岐山来。
明堂大启临泰阶,圣人端拱万国怀。
衔书呈祥将属谁,凤山旧舍何有哉。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王汝玉的《题凤山书屋》描绘了凤山的壮丽景色以及书屋主人的生活情态,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感。
首句“吴山往事浮云去”,以“吴山”暗指凤山,用“浮云去”表达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引出对往昔的追忆。接着“山势犹传凤栖处”则点明了凤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貌,暗示着这里曾是凤凰栖息之地,富有神秘色彩。
“东风不锁玉楼春,花落当时后庭树”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接下来“美人家住凤山坳,雪卷横江万顷潮”则进一步渲染了凤山的环境之美,同时暗示了居住于此的主人身份高贵。
“云气阴连三岛近,海门晴拔两峰高”描绘了凤山周围的自然景观,云雾缭绕,仿佛与远处的岛屿相连,海门晴朗,两峰高耸,展现了壮丽的自然风光。
“疏帘展卷清朝坐,曲几篝灯宵未卧”描绘了书屋主人的生活场景,清晨展卷读书,夜晚点灯不眠,体现了其勤奋好学的精神面貌。
“凤飞千仞不归来,频见万松山月堕”通过想象中的凤凰不再归来,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书屋主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九苞览德今朝天,美人追随青云边”赞美了书屋主人的美德和才华,以及他与贤妻的相伴,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和谐。
“黄旗紫盖葱茏起,彩章五色同翩翩”描绘了书屋主人的显赫地位和辉煌成就,黄旗紫盖象征权力与荣耀,彩章五色则代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置身阿阁依霄汉,珠树璚花互辉焕”进一步描绘了书屋主人生活的奢华与高雅,阿阁象征宫殿,珠树璚花则是珍贵的装饰品。
“亲听箫韶奏九成,嗈嗈声在瑶台畔”通过描述音乐的美妙,展现了书屋主人艺术修养的深厚。
“应思高卧凤山云,水影林光几度新”表达了对过去宁静生活的怀念,同时也预示着未来新的开始。
“别来书舍浑如旧,芳草间花自增秀”描绘了书屋的环境依旧美丽,表达了对书屋的深情厚谊。
“已闻名誉重穿杨,未许思家问垂柳”表达了书屋主人的名声与家庭之间的矛盾,既有荣誉的追求,也有对家庭的思念。
“风流白晰方青年,骏马金羁被锦鞯”描绘了书屋主人年轻时的英姿飒爽,骑着骏马,穿着华丽的服饰。
“丹凤城中朝谒下,何人不羡玉堂仙”表达了对书屋主人地位的羡慕,丹凤城象征京城,玉堂仙则比喻神仙般的尊贵。
“况尝远作乘轺使,西北山川归揽辔”描绘了书屋主人曾经的远行经历,展示了其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阅历。
“未誇天上泛灵槎,尽入胸中作奇气”表达了书屋主人的智慧与才华,不仅能够理解宇宙的奥秘,还能将其融入内心,化为独特的气质。
“此际终朝迹稍疏,每逢休暇多相与”描绘了书屋主人在忙碌之余与朋友相聚的情景,体现了友情的重要性。
“我今为子歌凤山,兴落书窗绿萝雨”表达了诗人对书屋主人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剑花出匣秋莲开,看子爽迈非凡才”通过比喻,赞扬了书屋主人的才华出众,如同剑花出匣,秋莲盛开,充满生机与活力。
“育成羽仪备炳蔚,当年本自岐山来”描绘了书屋主人的出身与成长背景,岐山是古代传说中的凤凰栖息之地,暗示了其非凡的天赋与命运。
“明堂大启临泰阶,圣人端拱万国怀”表达了对书屋主人未来的期许,希望他能够在国家的大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圣明之君的辅佐。
“衔书呈祥将属谁,凤山旧舍何有哉”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了对书屋主人未来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对凤山旧居的现状表示了关注。
整首诗通过对凤山美景的描绘、书屋主人生活场景的展现以及对其才华、品德的赞美,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世界,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才的尊重与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