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劝加餐食,实无负吏民
出处:《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
宋 · 苏轼
朔野方赤地,河堧但黄尘。
秋霖暗豆荚,夏旱臞麦人。
逆旅唱晨粥,行庖得时珍。
青斑照匕箸,脆响鸣牙龈。
玉食谢故吏,风餐便逐臣。
漂零竟何适,浩荡寄此身。
争劝加餐食,实无负吏民。
何当万里客,归及三年新。
秋霖暗豆荚,夏旱臞麦人。
逆旅唱晨粥,行庖得时珍。
青斑照匕箸,脆响鸣牙龈。
玉食谢故吏,风餐便逐臣。
漂零竟何适,浩荡寄此身。
争劝加餐食,实无负吏民。
何当万里客,归及三年新。
注释
朔野:北方荒野。赤地:干旱的土地。
河堧:河边。
黄尘:黄沙尘埃。
秋霖:秋季连绵的雨。
夏旱:夏季干旱。
臞麦人:瘦弱的麦田人。
逆旅:旅舍。
晨粥:早粥。
行庖:厨师。
时珍:偶尔的美食。
青斑:翠绿的蔬菜。
匕箸:餐具。
玉食:美食。
故吏:旧部。
风餐:风餐露宿。
逐臣:随波逐流的人。
漂零:漂泊不定。
何适:何处去。
浩荡:浩渺。
此身:我的身体。
争劝:争着劝。
负:亏欠。
万里客:万里游子。
三年新:家乡的新鲜事物。
翻译
北方荒野正遭受旱灾,河边只剩黄沙尘埃。秋季连绵的雨使豆荚阴暗,夏日干旱让麦子瘦弱人憔悴。
旅舍中人们唱着早粥歌,厨师能寻到偶尔的美食。
翠绿的蔬菜映照在餐具上,清脆的声音在齿间回响。
官员享用美餐以答谢旧部,而我只能风餐露宿随波逐流。
漂泊不定,不知何处是归宿,只有浩渺天地容我此身。
他们争着劝我多吃点,其实我并无亏欠百姓和官吏。
何时能成为万里游子,归来时赶上家乡的新鲜事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途经朔野时的所见所感。开篇“朔野方赤地,河堧但黄尘”两句,通过对比鲜明的色彩差异,表现出北方干旱的自然景象和贫瘠的土地状况。接着,“秋霖暗豆荚,夏旱臶麦人”进一步描绘了季节变化下农作物的生长状态,以及人们在不同时节中对粮食的依赖和困顿。
诗中的“逆旅唱晨粥,行庖得时珍”表达了诗人对于简单食物的欣赏与珍惜,同时也反映出旅途中的不易和寻常百姓的生活艰辛。而“青斑照匕箸,脆响鸣牙龈”则通过对器皿声音的细腻描写,传达了食物的温饱与日常生活的安适。
在后半部分,“玉食谢故吏,风餐便逐臣”两句中,“玉食”通常指优质的粮食,而“谢故吏”则可能是诗人对待遇的感激或是对往昔时光的怀念。而“风餐便逐臣”则描绘了随风而来的食物和追随君主的人,可能是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最后,“漂零竟何适,浩荡寄此身”表达了诗人对于流离失所、无处安放的感慨。紧接着,“争劝加餐食,实无负吏民”则是一种自我安慰或是对周遭人的劝勉,强调自己并没有亏欠百姓。
全诗以朔野的荒凉与贫瘠为背景,通过对食物的记叙和个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生活和社会责任的深刻体察。同时,这也反映出苏轼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丰富情感世界。